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王旭東:故宮如何打造東西文明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發布時間:2021-12-01 16:46:44 | 來源:中新社 | 作者:倪偉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文化不能一家獨大,不管它是小還是少,我們都要去尊重。”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多次表達了交流合作引入外部視角對遺產研究的重要性。

2020年10月,游客在北京景山公園拍攝故宮。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近日,王旭東接受“東西問”獨家專訪,談到文化交流、疫情、“文博熱”、北院區。他認為,故宮的精神內核不僅是奢華與宏大,同樣有開放與包容。在當下,更應該以文物和博物館搭建交流平臺,促進不同國家、民眾之間的理解與善意。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文化不能一家獨大,不管是小還是少,都要去尊重”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你來到故宮之后,故宮與敦煌的合作明顯增多。前段時間展出的“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是70年來敦煌展再次來到故宮午門,策展的想法是怎么來的?

王旭東:在故宮舉辦敦煌展,實際上我們的前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做過。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我們跟敦煌研究院有一個默契,就是想通過這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再次相會,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在保護、研究、傳承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成果,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展覽不僅呈現了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對話,也告訴我們,文化的交流互鑒可能會促成一種更新的文化形態產生,帶給我們創新的力量。我們在敦煌能看到這種開放包容,在故宮也可以看到。中華文化在歷史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也在國家內部不同區域的文化間相互影響、創新發展下,才形成了我們文化的自信,這不是盲目的自信。

2021年11月,觀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上欣賞莫高窟佛像的復制展品。中新社記者侯宇攝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你在闡述故宮和敦煌的文化內涵時提到兩個關鍵詞,開放和包容,這種內涵在當下是不是也有意義?

王旭東: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我們看到在歷史上,當你開放、包容的時候,國家、民族就向上發展;當你封閉、保守、自負的時候,就走下坡路。這些歷史從哪里呈現?一方面在古籍文獻里,另一方面就需要在文物、遺產實證中挖掘,故宮、敦煌為我們留下了實物見證。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故宮的開放包容是怎么體現的?

王旭東:故宮是明清皇家宮殿、政治文化中心,而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多元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所以我們能看到中國不同地域的優秀文化,甚至外來文化,還有佛教、道教、薩滿教等宗教文化,在這個皇家宮殿里匯聚、同時存在,這就是一種開放包容。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無法代表這樣一個多民族大家庭的,所以要相互尊重,尊重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文化不能一家獨大,不管它是小還是少,我們都要去尊重。大家可以在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下,去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在故宮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化形態存在。

2020年12月,“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開展。圖為“乾隆款銅鍍金嵌松石佛塔”展品。中新社記者侯宇攝

要把故宮建成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去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過了600年之后,你對故宮的發展有沒有提出新的目標?

王旭東:我們提出四個愿景,把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要讓我們的展覽、學者走出去,別國的展覽、學者走進來,尤其希望年輕人互動起來。讓他們認識到不同文明在歷史上就是交流互鑒的,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就是追求和平的。但現在很多人對中華文明具有的世界意義和價值,不是特別了解。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新冠疫情發生將近兩年時間了,有沒有給你帶來一些深入思考,疫情給博物館到底會帶來哪些更長遠的影響和改變?

王旭東:改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改變了世界,同樣改變了整個博物館領域。怎么加大博物館文化內涵的挖掘力度,賦予人們更多的文化力量,這是第一。第二就是怎么轉化挖掘出來的價值,讓更多人分享,這肯定是未來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現在“數字故宮”建設正在加速推進,把文物數字化,轉化成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和觀賞性的數字產品推出,免費讓大家共享。我們還在做直播,在鮮花盛開的時候、在最美的秋天、在下雪的時候策劃一些直播。去年已經做了一些嘗試,未來我相信會成為常態。

2021年9月,故宮博物院“數字故宮體驗專區”亮相北京“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新社記者賈天勇攝

要為全社會創造一種生活美學,讓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這些年故宮也主動做了一些改變,用年輕人接受的方式講述故宮故事。一些紀錄片、綜藝節目推動起“文博熱”,故宮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你怎么看待“文博熱”的興起?

王旭東:“文博熱”的興起,是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的。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相當的滿足之后,就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

有些人說故宮是打卡地,我覺得先打卡沒關系,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打卡,就有點浪費時間。第一次是打卡,第二次可能就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再去的時候再換個角度去了解,不斷地深入。從打卡變成親近,最后從中獲得一種文化的力量和熏陶,化為我們內在的東西。

2021年7月,“80后”小伙黎志寧用70萬個樂高像素顆粒,創作完成一件4米×2.4米的微縮版“故宮”,放置在廣州市番禺區東城幼兒園展覽,并給作品取名為《我是中國人》。中新社記者陳楚紅攝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很多人對故宮的興趣還是停留在清宮劇。

王旭東:這是比較狹隘的。故宮確實是皇家宮殿,這個屬性永遠也不可能去掉。清宮劇是一種文學的演繹,它要表達自己的東西。如果用清宮劇來認識紫禁城、認識故宮博物院,就把它看小了。它是一個文化殿堂,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

有時候我們也要從另外的角度去看皇家的這些東西。為什么那么精美?因為它們是不惜一切代價的,我們不光看到它的美,還能看到奢華。我覺得是不是也得有點反思,我們能不能有一種簡約美,不要奢華美,如果將更多精力用來為全社會創造一種生活美學,是不是讓老百姓也可以共享發展的成果?這也是一個角度,不要只驚嘆太美了、工藝太精湛了。年輕人要慢慢去思考,不可能一下就能領悟。不要著急,我們會不斷有一些東西來吸引年輕人,還要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2021年2月,故宮博物院推出“誠慎仁術——清宮醫藥文物展”。該展覽為常設展“御醫藥館”。醫藥文物是故宮博物院眾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門類,是反映清代宮廷醫事活動的重要實物遺存。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北院區明年有望開工,定位為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故宮因為內部空間不足,之前在海淀規劃了北院區(位于海淀區西北旺鎮西玉河村,2018年項目啟動),北院區現在有什么進展?

王旭東:一開始規劃北院區,是因為故宮很多大型文物沒地方保存、修復、展覽,但現在已經遠遠超過那個設想。明年應該能開工,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對公眾開放。那時候,我們保護修復的條件、文物收藏的庫房條件、展陳條件會大大改善。

北院區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展陳空間應該能達到6萬平方米左右,比本院的展陳空間大很多倍,未來很多觀眾從沒見過的文物都可以在那里展出。北院區會為觀眾提供另一個選擇,可以去看文物展覽,沒有買到故宮門票的,在那里有數字展,可以在影院里看整個紫禁城。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我們充滿期待,但是需要艱苦的努力。

2018年10月,“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在北京正式啟動。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故宮近些年引入了包括阿富汗、希臘、俄羅斯等國家的文物展覽,今后還會在故宮看到其他的外國展覽嗎?

王旭東:未來的國際交流對話會更加頻繁和多元,明年的國際展覽已經籌備好了,只等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就能布展。

對話太重要了,只有對話可以消除誤會,消減紛爭;沒有對話,留下的全是猜測、猜疑。我覺得文物互換展在文化交流對話中占著極為重要的位置,文物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透過文物可以看到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對人的認識。很多方面是一致的,當我們找到了相同點,紛爭不就可以放在一邊了嗎?現在的問題是對各自的不了解。(完)

受訪者簡介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王旭東,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2002年畢業于蘭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研究館員。主要從事石窟、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文化遺產監測預警與預防性保護等方面的研究。1991年開始文物保護工作以來,主持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維修工程60余項,承擔國家及省部級課題近20項,主持或作為主要參與人完成與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機構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10余項,獲國家或省部級科技獎勵10多項,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宣傳文化系統拔尖創新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甘肅省領軍人才工程。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