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孜堆諧。 新華社發(除署名外,均受訪者供圖)
青海果洛德昂灑智藏書法技藝。
牦牛絨濕氈技藝培訓現場。
新疆喀什十二木卡姆亮相上海。
云南楚雄彝繡驚艷上海時裝周。
夷陵,謝蓉(右二)等將艾草、中華鱘等元素加入特色非遺“牽花繡”手工藝品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2018年以來,在國家多部門的支持下,許多地區大力開展“非遺+扶貧”工作,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振興傳統工藝。截至去年6月,各地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超2000所,帶動非遺項目超2200個,帶動近50萬人就業、2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在“生產性保護”的努力下,眾多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在今天的價值,正被人們重新認知、界定。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上海對口幫扶將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邁上新臺階。在未來的幫扶過程中,如何讓非遺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體現其應有價值,成為值得探討的話題。
特別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建立東中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作機制,鼓勵東部加強對中西部的協作幫扶。正著力提升軟實力的上海,在東西部非遺協作上,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造血式”幫扶
如果沒有上海的支持,“牽花繡”就沒了
湖北宜昌夷陵許家沖移民新村,被稱為“壩頭庫首第一村”。19歲時,謝蓉成為三峽庫區第一批移民,跟隨父輩們一起離開了原先的家園,搬遷到這個村子。
2012年,謝蓉組織起姐妹們,成立了宜昌繡女工藝品專業合作社。那時恰逢十字繡風靡全國,她們便把自己平日里繡的十字繡拿到景區試水,結果因為“不夠特別”而無人問津。
有干勁,更得有策略。什么才夠特別?謝蓉想起了峽江地區的特色非遺——牽花繡。“小時候覺得它好漂亮,所以特別喜歡看奶奶繡,我的枕巾就是牽花繡做的。”謝蓉說,那些漂亮的繡畫,繽紛了她的童年。
2014年作為種子老師,來到上海市靜安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參加以手工和營銷為主題的培訓,由此為她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返夷后,謝蓉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后決定,一方面提升技藝,一方面凝練特色。她在移民新村收集了數十件老繡片,向僅存的幾名老手藝人拜師學藝;與此同時,她和姐妹們開發出旅游產品“中華鱘艾草布藝掛飾”,還試著將當地的艾葉填充到繡品里,打造“手繡+艾草”的生態特色文化理念。
路子找對了,銷路也打開了。漸漸地,產品開始走向全國市場。在靜安區社聯會的牽線下,謝蓉還和上海市樂創益公平貿易發展中心合作,通過“手工藝+旅游服務”模式,帶領更多移民創業就業。現在,夷陵當地掌握牽花繡技藝的人員已超過1000人,年產值超過千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沒有上海在理念和渠道上的支持,別說產業,估計‘牽花繡’這項非遺已經消亡了。”如今,再回想起這段創業之路,謝蓉脫口而出的是“特別感謝上海”。
對于中西部非遺的保護傳承,上海持續不斷“輸血”的同時,在基礎設施、產業扶持、人才培養方面給予大量幫助,不斷增強“造血”能力。
在班利村,這個拉祜族傳統舞蹈“擺舞”的發源地和傳承基地,由上海援建的展演中心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希望。
“有位上海企業家看完演出后,立即捐贈了20萬元,這讓我們全村人特別感動。但更讓我們終身銘記的,是上海在東西部協作中,開辟了‘拉祜文化興縣’新路徑,通過資金政策支持、管理經營模式創新、文化演藝宣傳等多種手段,塑造優化拉祜非遺品牌,讓我們長久受益。”云南省瀾滄縣班利村委會黨總支書記、主任趙黑大說。
“浸入式”幫扶
他們來高原不是蜻蜓點水,這是特別讓人感動的
在雪域高原,牦牛絨這種溫暖又珍貴的材料,上千年來溫暖著一方百姓,也是高原生活的一部分。
“過去,我們的帽子大多用羊絨做的,下雨、下雪,一沾水就很重。要是能用牦牛絨——牦牛身上最纖細的、在頭頸附近的絨毛制作,輕得很,不太沾水,那該多好。”青海果洛手工編織技藝傳承人卓瑪吉坦言,由于采集牦牛絨要靠人手工一點一點去扒,受限于牦牛絨處理的技術,她很少做牛絨產品。
后來,通過參加上海大學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高校非遺研培計劃,卓瑪吉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牦牛絨紡織及制作技藝傳承人,“牦牛絨的氈化需要不停地揉搓,因此對制作者的耐心與定力有較高的要求。是上海的老師、設計師講述了牦牛絨制作時的要點,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理念、想法和靈感,一起開發了牦牛絨的包袋、毛氈、掛件。”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更看重產品的品質、樣式與時尚度。非遺要走進現代生活,就必須敏銳把握住這一時代變化趨勢,在產品設計中融入現代審美。”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章莉莉表示,“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掛牌以來,組織多批果洛地區非遺傳承人到上海美術學院進行研修培訓,以“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許多傳承人回到當地再次進行創作、制作時,其產品更加符合現代審美趣味和生活需求,如“格桑花”藏銀鍛造服飾系列、“果洛的祝福”德昂灑智藏書法掛畫系列、“舞動的果洛”樹脂銀飾茶具系列等,獲得了國內外市場的好評。
“我們非常珍惜在上海與老師、設計師、企業家深入接觸學習的機會。但更讓我們沒想到的是,培訓結束后依依惜別時,上海老師口中的‘我會來看你’成了現實。”4000米海拔之上,學員們見到老師,熱淚、擁抱輪番上演。有一位藏族姑娘,甚至一晚沒睡,連夜用6小時梳理傳統發辮來見老師,如同迎接盛大的節日。
“上海大學的老師,通過在上海辦班,提升藏族手工藝人的技巧,喚醒牧民的市場意識,當地非常感激。但更讓當地干群感動的是,他們并非蜻蜓點水,也不是拍腦袋上項目,而是克服高海拔低溫缺氧的影響,設置固定的工作站,每年都深入深山腹地;克服語言障礙與牧民溝通,總結剖析藏族手工藝傳承遇到的瓶頸以及與市場銜接中的難點堵點,并主動為手工藝品提供展示平臺,聯系市場潛在客戶。”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瑪沁縣副縣長馬輝表示,能將身心“浸”在高原幫扶,是果洛最為看中的,瑪沁縣政府已與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民族手工藝合作開發框架協議,探索更多樣、更深入的幫扶協作。
“全方位”幫扶
通過上海大平臺,彝繡登上國際時裝周T臺
在云南楚雄州直苴村,有一個延續1300多年的傳統節日——賽裝節,被譽為“最古老鄉村‘T臺秀’”,而彝繡也正源于此。
彝繡圖案精美色彩艷麗,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達和載體。“彝繡也面臨著傳承難題。”賽裝傳承人殷必聰表示,如果一直堅守深山,燦爛奪目的彝繡文化遲早會凋零。
在最迫切的時刻,上海非遺幫扶力量伸出了橄欖枝。東方國際集團利用上海在集聚國際國內文化資源、文化資本和文化消費市場上的平臺優勢,協助楚雄打造“千年彝繡·時尚新生”幫扶機制。借助旗下“TOP100全球設計師聯盟”,彝繡的美被“剝開”重新“再造”,先后登上了上海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的舞臺,“感謝上海這個大平臺,彝繡走出大山、走進生活;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登上了國際時裝周T臺。”楚雄州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一場秀,只有幾十分鐘。如果僅僅像煙花一樣,砰的一下沒了,就無法成‘勢’。我們把彝繡請到上海、紐約,絕不僅僅是為了走秀。”王露表示。
在上海援滇力量的推動下,彝繡正邁向時尚化、國際化、產業化的“星光大道”。在生產方面,彝繡合作社建起來了,繡娘們的心聚起來了,在家門口就實現增收;設計方面,滬滇攜手探索傳統彝繡與現代時尚的完美融合;工藝層面,合作推動當地非遺傳承人群技藝和文化的提升;在產業發展和開拓市場上,上海企業做得更多、更深、更廣。
這正是“全方位”的幫扶。
前端的田野調查,上海積極介入。西藏拉孜縣,各種文化遺產遍布各鄉。“拉孜縣文化遺產調查項目”被寫入援藏資金項目建議書,決定對縣內現存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和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以及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調查。終端的市場開發,上海也有著成熟的資源與經驗。正如民俗學專家劉魁立所說,“沒有群眾的欣賞和關注,非遺就沒有了社會基礎。就好比戲曲沒了觀眾,怎么傳下去?”青海的《格薩爾王傳》唱響大世界,西藏的“堆諧”“藏戲”亮相國際藝術節,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原創音樂劇在上海巡演,這些對口幫扶地區的燦爛非遺在上海綻放耀眼光彩,獲得了大量關注。
而在章莉莉的心中,已經在籌劃今年的研培回訪計劃。她始終難忘,去年果洛之行的最后一天,工作團隊幸運地遇見了彩虹,“因美麗相遇的東西部非遺幫扶,將如彩虹般充滿希望。”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