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中華文明的重要地位,總結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意義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并對未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及其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等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故宮及其收藏的文物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承載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故宮博物院始終致力于推進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工作,積極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要求,深入闡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及其館藏文物蘊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努力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一、持續建設故宮特色的學術科研體系,加強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研究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系形態等因素,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
擁有600余年歷史的紫禁城,依據《周禮?考工記》中的原則布局,是我國古代宮城發展史上現存的唯一實例,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故宮館藏文物186萬余件(套),珍貴文物占藏品總數的90%,在類別上分為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等25大類,基本包含了中國古代文物的所有門類;在時代上,不僅包括明清時期宮廷遺物,還涵蓋了中國歷朝歷代的文物藝術珍寶,上啟史前,遠至夏商,中及唐宋,近抵明清乃至近現代。故宮博物院堅持跨學科、跨機構、跨部門協同合作開展學術研究,通過牽頭或聯合承擔各類科研課題與示范項目,建設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學術交流平臺,匯集國內外知名學者,打造多學科復合型工作團隊和研究平臺,促進多學科聯合攻關,著力突破人文與自然學科間壁壘,構建文物“認知-保護-弘揚”的全鏈條研究體系,深入研究挖掘闡釋故宮古建及館藏文物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
故宮博物院張曉瑋/供圖
黨的十九大以來,故宮博物院牽頭實施了“不可移動文物本體劣化風險監測分析技術和裝備研發”、“故宮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和冷門絕學“清宮舊藏掐絲琺瑯器(景泰藍)的整理與研究”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約40項,建立和發展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古書畫保護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古陶瓷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等科研平臺,積極參與《(新編)中國通史》國家重大文化工程。2021年首次面向全社會實施開放課題計劃,來自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機構的37家單位的41個項目獲得首批資助。在繼續夯實紫禁城考古的基礎上,還參與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內蒙古化德縣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承擔國家重點工程——雄安新區容城縣城子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不斷提升故宮考古的科學化水平和研究深度,增強故宮考古成果共享、知識普及。學術梯隊健全、科研成果豐富、學術平臺發展良好、社會影響力較大的故宮學術科研體系逐步形成,成為我國文博領域學術研究的重要力量。
未來,故宮博物院將繼續推進所參與及承擔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以及考古科學、文物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等重點工作,積極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二、加速推進中華文明研究成果傳承轉化,著力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故宮博物院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充分運用中華文明研究成果,完整準確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同時,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進文明交流互鑒。
故宮博物院張曉瑋/供圖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策劃“石渠寶笈特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何以中國”等精品展覽,開展“故宮的時節”“藏品有話說”“抖來云逛館”“穿越紫禁城600年”“恢弘的故宮?中軸的奧秘”等線上文化傳播、直播活動,先后與多家機構合作,推出了文博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紀錄片《紫禁城》、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青少年科普類系列動畫短片《紫禁城建筑的秘密》、兒童繪本《了不起的故宮寶貝》等文化產品,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獲得業界、媒體和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
此外,連續舉辦“讓文物活起來——故宮文創展”“傳心之美: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等文化交流展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駐華使節故宮文化沙龍”、“使節進故宮”等活動,與國際博物館協會藏品保護委員會、意大利文物保護修復高級研究院、大英博物館、英國杜倫大學、美國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美國佛利爾美術館和塞克勒美術館等15家機構簽署合作協議,與阿聯酋、肯尼亞、烏茲別克斯坦等聯合開展考古、文物修復等工作,落戶于故宮博物院的國際博協培訓中心、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學會培訓中心積極為國際領域培養博物館人才和文物保護人才貢獻力量。
這些交流互動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積極拓展對外交流平臺,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也力促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
下一步,故宮博物院將加快推進相關編纂出版、展覽展示、影視制作、媒體傳播等工作,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驗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不斷擴大“一帶一路”文物交流合作,持續推進與相關國家在展覽推介、聯合考古、遺產保護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廣中國文物保護理念,深化國際合作。
三、不斷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積極構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人才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為歷史和考古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人才是戰略性創新的重要資源,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傳承的基礎。長期以來,故宮博物院科研隊伍存在著年齡斷檔、引入和留住優秀青年人才困難的窘境。為解決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故宮博物院堅持以制度創新推動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構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人才高地。
故宮博物院張曉瑋/供圖
一方面,制定故宮博物院人才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逐步形成梯次結構合理、符合發展需求、覆蓋全面的人才支撐體系,從制度上為各類人才發展拓寬渠道和空間。2021年故宮博物院實施“英才計劃”,首批共40位導師67位學術助理組成“英才小組”,充分發揮研究人員積極性,促進學術研究和后備人才培養。此外,逐步推進“太和學者”計劃,鼓勵海內外學者圍繞故宮學開展研究,實現故宮學者走出去和境外學者請進來。針對古建修繕、文物修復等重要技能型崗位,則通過舉辦非遺傳承拜師會、開展技藝培訓及實操考核等形式,充分發揮師承制傳幫帶的作用,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
另一方面,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促進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制度環境。建立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完善績效工資薪酬體系,探索符合文博事業發展要求和故宮博物院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隊伍培養發展之路。研究制定與事業發展相適應的用人制度、獎勵激勵機制,為人才松綁,充分激發和釋放博物館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未來,故宮博物院將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夯實人才基礎,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故宮古建筑和收藏的各類文物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故宮博物院將繼續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全面深入闡釋故宮各類文物蘊含的多元價值,真實完整地保護并負責任地傳承弘揚好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故宮博物院建設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