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北京中軸線。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供圖
天壇公園祈年殿 新華社發
正陽門箭樓的石獅子 張景華 攝/光明圖片
妙應寺內的白塔 張景華 攝/光明圖片
在北京,有這樣一條縱貫南北的中軸線——北端是鐘鼓樓,以晨鐘暮鼓鐫刻出古人的時間秩序,南端則是永定門,巍峨聳立,見證南城幾百年的市井繁華。這條肇始于元大都、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如同古都之脊,不僅串聯起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天安門、正陽門等歷史文化遺存,更書寫著這座城市深厚絢爛的文化底蘊。
在“網紅打卡地”鼓樓留下一張珍貴照片、在前門大柵欄品嘗地道的京味小吃、在天壇公園感受昔日的祭壇風貌……一步一景,游人們行走在這條中軸線上,感受著北京城厚重燦爛的歷史文化風貌所散發的吸引力。
近年來,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指引,一座座中軸線兩側的重點文物、古建筑經過騰退修繕后重現歷史風貌,一處處文化遺存再煥生機活力,助推老城的整體保護與復興。如今,這條訴說著700多年時光故事的古都之脊,正串聯起一顆顆歷史文化明珠,以莊重壯美的姿態,為世人鋪展開一幅千年古都的城市空間新畫卷。
是空間之軸更是文化之軸
立秋過后,京城的暑氣逐漸褪去。漫步北京前門大街,很難不被一座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的古建筑所吸引,這里便是老北京城重要的文化符號——正陽門箭樓。
歷經一年修繕,正陽門箭樓不久前撤下圍擋,煥顏亮相,吸引眾多游人前來打卡。而正陽門箭樓的修繕僅僅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
在眾多有關京城的旅行攻略里,登景山是必打卡的一項,因為站在景山最高處向南北眺望,恢宏大氣的中軸線能一覽無余。近些年,中軸線兩側又有新面貌——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皇史宬等騰退工作先后完成;中軸線南段御道景觀整體貫通;鐘鼓樓、景山、正陽門、先農壇內一批重要文物建筑得到修繕保護,老城風貌逐漸恢復。
北京中軸線既是北京的空間之軸,更是文化之軸。
“中軸線上有一系列建筑杰作,故宮、太廟、天壇等都堪稱中國建筑藝術的最高境界,它們的設計、規格、布局都是中國儒家禮儀制度的體現。”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山東大學教授姜波如此評價。
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看來,在這個長達7.8公里的空間里,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中軸線城市文化風貌,蘊含著從古到今勞動人民創造的、動人的文化與歷史。
北京中軸線串起了3處世界遺產、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2處未定級的不可移動文物;緩沖區涉及514處各級文物……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包括遺產區和緩沖區兩部分,幾乎涵蓋北京老城內所有歷史街區和文物古建。
近年來,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步入快車道。國家文物局宣布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為此,申遺文本正緊鑼密鼓地修改、翻譯,將于2023年2月1日前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2022年5月,《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已經由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將為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與此同時,在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中,北京市還通過活化利用等方式,引起社會各界對它的關心與關注,從而促進了市民的文化認同,形成巨大的社會凝聚力,推動了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
擦亮歷史明珠賦能文旅融合
登上高點俯瞰,自正陽門向南約3公里,一條開闊的步行空間延伸至永定門,兩側大樹縱向成列,形成一條通透的景觀廊道,綠意盎然。
眼下,作為軸線南端環境提升重要節點的北京中軸線綠色空間景觀提升(東城段)工程,正式向游人全面開放。草木清香中,人們在嶄新的金屬廊架下、石材座椅上聽風、聊天、休憩,南中軸線上700余年的光陰故事正在此處續寫。
建筑學家梁思成曾這樣評價北京中軸線:“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有了軸線的概念,一處處遺產點獨而不孤,顆顆明珠不僅串連起古今交融的城市脊梁,更為北京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將視線投射到南中軸旁的紅廟街78號院,一座正陽橋疏渠記方碑靜靜矗立于安靜的胡同深處。
史料記載,石碑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初,天橋南的渠道常淤塞不通,乾隆派人疏渠,因成效顯著,故親書為記。這處石碑看上去似乎不起眼,卻是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的歷史文物。歲月輪回,石碑上的文字已有不同程度的風化侵蝕,而這正是這片土地時代變遷的歷史見證。
近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科技保護研究室主任張濤正帶領團隊給正陽橋疏渠記方碑做“體檢”,利用數字化采集和虛擬修復技術,張濤和團隊復原了超過95%的碑文漢文部分,滿文部分也實現復原新突破。未來,張濤和團隊將繼續用數字化手段讓更多遺產點早日向公眾揭開神秘面紗,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
元代遺存萬寧橋獲得限重、限速保護;修繕并開放景山壽皇殿建筑群;嚴重影響風貌的北海醫院和東天意商城建筑率先降層;拆除天壇公園內園林機械廠,新增綠化及開放面積3.2公頃……2020年以來,北京市通過中軸線申遺保護的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文物騰退、文物保護、環境整治等48項重點任務,使得越來越多的游人能在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文旅資源中,感受這座千年古都的獨特魅力。
“北京市全面改善北京中軸線的遺產保護狀況與賦存環境,各部門集中發力,取得全領域多點突破。”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凌明介紹,老城風貌逐漸恢復,城市環境愈加美好,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取得了文物保護與文旅融合的雙贏。
融入百姓生活感應時代脈動
位于南中軸線西側的先農壇,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它與東側的天壇相望而立,是古時祭祀先農、親耕耤田典禮的重要場所。2018年,先農壇慶成宮啟動騰退工作,主體建筑得到修繕。
先農壇里識五谷,一畝三分閱古今。在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里,記者看到水稻、黍子、谷子、高粱、大豆各自生長,旁邊還晾曬著已收割的麥子。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館長薛儉說,2019年,他們恢復了“一畝三分地”的種植,讓更多參觀者特別是中小學生,來先農壇辨識“五谷”。
講好北京中軸線的厚重文化故事,關鍵要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申遺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文化遺產能在融入今天公眾生活的同時,健康地走向未來。”單霽翔說。
在北京市推出的“北京中軸線,申遺有我”線上互動體驗中,公眾可在中軸線上“云上漫步”,也能成為申遺助力人。這款小程序一上線,短短5個小時就有50多萬用戶成為申遺助力人。
隨著申遺保護工作影響力不斷擴大,百姓與中軸線保護的“親密接觸”越來越多——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北京雨燕分別列入2018年中考題語文卷、2022年高考思想政治考題;首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報名作品累計達到35433件,來自全國18個省份的5000多名參賽選手覆蓋了“老、中、青、小”四代人;文化音樂競演真人秀《最美中軸線》借助音樂之聲助力中軸線申遺,反響熱烈……
北京中軸線既是一條歷史文化軸線,也是一條當代發展軸線。
2021年,在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正陽橋遺址考古中,發掘出土了明代遺存石雕鎮水獸,這一發現對了解正陽橋的地理方位具有重要價值。而就在不久前,這只鎮水獸又有“新動作”:一個栩栩如生、通體藍色的IP形象——“北京中軸線上的鎮水小神獸”正式亮相。作為中軸線申遺的卡通形象,這只名為“水靈龍”的俏皮討喜的小神獸引發諸多關注,同時也讓更多人感受到“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
老北京的中軸線北端只到鐘鼓樓就結束了,而今天,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延伸,鳥巢、冰立方、奧運觀光塔等成為人們感受北京奧運文化的新“地標”。一條極具生命力的中軸線,正向世界述說著這座千年古都的時代新貌。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