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意遺產專家攜手研究大運河與阿匹亞古道

發布時間:2022-11-14 10:13:38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于冰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大運河無錫段的清名橋。

  大運河洪澤湖漁港。

  阿匹亞古道東端布林迪西紀念柱。

  圖拉真支線道路上位于卡諾薩-迪普利亞的圖拉真凱旋門。

  大運河淮安段河道。

  羅馬近郊的阿匹亞古道。

中國大運河和意大利阿匹亞古道兩條文化線路,可相互比較借鑒的內容非常豐富。兩者都是由國家建設運行的古代基礎設施工程,其規模與影響世所罕見。

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工作者進行了長達6年的比較研究,為世界超長線路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借鑒。

中意兩國合作為何選擇了兩條文化線路

中國大運河和意大利阿匹亞古道,都是由國家建設運行的古代基礎設施工程,其規模與影響世所罕見。兩條線路的部分區段沿用至今,現實功能與遺產身份混合,保護利用管理都遇到相似的棘手問題。巧合的是,兩者近年都在通過文化線路整合區域資源,振興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中國大運河和意大利阿匹亞古道兩條文化線路,可拿來做比較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

中國政府近年來實施“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意大利政府自2016年啟動“阿匹亞古道—萬路之母”計劃,并于2022年10月1日宣布啟動阿匹亞古道申報世界遺產程序。

2014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首批合作研究課題中,《文化線路:大型文化遺產的利用和管理——以中國大運河淮安和意大利阿匹亞古道為例(2016—2018年)》取得良好成果。自2019年起,《“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線路保護利用和開放政策與實踐研究》第二期合作項目中,大運河與阿匹亞古道仍為重點案例。

二者都是古代國家的基礎設施工程

維系龐大國家的持續繁榮,離不開龐大的基礎設施工程,其中就包含防御體系和交通運輸路網。中國的長城和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的“羅馬邊墻”,是前者的代表;中國大運河和古羅馬道路網則是后者的范例。

只有具備強大的組織動員實力和卓越的工程技術能力,才能使上述國家工程得以實現。中國大運河長距離連接政治中心與糧食產區,是為確保糧食運輸的“漕運”安全,由國家投資開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大運河的開鑿始于公元前5世紀,在公元7世紀完成第一次全線貫通,公元13世紀完成第二次大溝通,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阿匹亞古道修建完善于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是古羅馬龐大路網體系中最早建成的一條道路。這個龐大道路體系中其他任何一條道路的知名度和重要性都無法與阿匹亞古道相比。阿匹亞古道從羅馬通向意大利半島東海岸布林迪西,成為后續龐大路網設計的母版。古羅馬“白銀時代”詩人斯塔提烏斯稱其為“萬路之母”。這一龐大路網體系由古羅馬軍隊負責建設和日常維護,隨著古羅馬的持續擴大延伸,鼎盛時期干線道路長達12萬千米。“條條大路通羅馬”,記錄了古羅馬帝國的統治和擴張過程。

兩條線路在遺產價值和社會影響上有相似之處

基礎設施工程不像中外那些著名建筑般吸引游客眼球,卻具有更為深厚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影響。大運河是解決中國南北資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實現了在廣大國土范圍內南北資源和物產的大跨度調配,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在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持久的社會經濟和生態人文影響。

當時,阿匹亞古道不僅在軍事征服中發揮關鍵作用,也在商貿和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包含阿匹亞古道在內的龐大路網體系,成為思想、文化的傳播渠道,也以古羅馬人的生活方式改造著所經過地區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

近現代地中海沿岸的城鎮,仍沿當年的古羅馬道路為骨干格局進行分布。阿匹亞古道也成為具有文藝復興象征意義的符號,經由無數學者和藝術家的作品而傳播不衰。

大運河申遺過程可為阿匹亞古道申遺提供借鑒

中國大運河和意大利阿匹亞古道這兩個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在遺產保護領域卻是“后來者”。

2006年,中國大運河中的京杭大運河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大運河的申遺工作成為社會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事件。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時任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的童明康發言稱,持續多年的大運河申遺過程,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文化遺產保護行動”。

這個分布在8個省(直轄市)27個城市的巨型文化遺產在短短數年內申遺成功,難度之大、組織力度之大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揚。

在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和各地政府全力支持下,先后開展了3次大規模運河沿線文物調查,編制國家、省和市級三級大運河保護規劃,完成遺產點的環境整治和保護維修展示,并成立中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在專業、法規和組織上保障大運河申遺的成功。因此,意大利阿匹亞古道申遺團隊特別希望從中學習借鑒相關經驗。

在申請成為世界遺產的過程中,阿匹亞古道同樣面臨著許多棘手問題,比如其部分線路現在仍是繁忙的交通線,私人違法建設仍難以有效制止。2004年,阿匹亞古道就曾申報世界遺產,但未獲成功;直到2022年10月1日才再次正式啟動申遺工作。

作為此次阿匹亞古道申遺工作的前期準備,意大利于2016年成立國家級阿匹亞古道考古公園管理局。阿匹亞古道將作為“系列遺產”申報,不僅包括阿匹亞古道全線近600千米的道路及相關遺存,還包括后來修建的支線圖拉真道路,共22個區段,總計超過1000千米。值得關注的是,阿匹亞古道是意大利首個由文化部直接牽頭組織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為支持阿匹亞古道申遺,文化部近年持續投入巨資,用于沿線古跡遺址的維修和展示。

兩條線路都寄望串聯區域資源,促進發展振興

“文化線路”具有資源、行業、社會融合發展的特質,已經成為國內外遺產保護、城鄉振興和區域發展的前沿領域。

大運河和阿匹亞古道作為具有重大影響的文化線路,相互交流實踐經驗,既有助于相互啟迪,也有利于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應有的借鑒。

自2017年上半年起,中國開始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部署。這一行動規劃將大運河遺產保護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結合,提出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建設愿景。

伴隨著文化遺產體制改革,意大利阿匹亞古道也開始進入復興階段。考慮到阿匹亞古道申遺的復雜性,意大利政府從國家和地方層面均將其納入多元政策框架。

數字化是阿匹亞古道整合資源支持區域發展的重要特點。意大利文化部近年組織實施阿匹亞古道的全線航空調查,應用數字技術生成攝影測繪圖,通過激光探測與測量技術生成數字地形模型,在此基礎上開發地理信息系統,將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管理信息和活化開放項目及相關數據統一整合,形成現代步行道路的“地理—文化”平臺。

目前,這一平臺已經對外開放。公眾、企業均可便捷查詢阿匹亞古道的遺產認定信息,保護范圍,相關文化、自然和旅游的權威信息。通過數據整合和相關技術等戰略工具功能,當地政府希望實現多目標服務,包括城鎮規劃服務、游客服務和產業服務,不僅增加阿匹亞古道自身價值,也使周邊社會文化空間受益。

中意兩國合作成果豐富,促進世界遺產認知

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既促進了相互交流,也是兩條線路的廣泛傳播過程。兩國學者多次沿大運河和阿匹亞古道現場調研,分別在兩國舉行了4次聯合研討會。參加研討的人員涉及兩國的政府機構和學術機構,極大擴展了交流規模和視野。

中方專家還組織了“大運河淮安段綜合研究訓練工作坊”和社會調查活動,結合文物培訓宣傳與社會實踐的新形式,加強了淮安運河遺產的社會認知。現在,合作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學術成果,出版英文論文集和中文論文集。相關研究成果還被引用在意大利阿匹亞古道申遺網站中。

對于大運河與阿匹亞古道在保護和開放過程中出現的超復雜難題進行跨文化合作研究,能夠提供多維認識與借鑒。中意遺產專家合作研究中,涉及許多全面和綜合的研究維度,包括:從遺產保護工作環節的維度觀察兩條線路遺產價值研究與保護歷史,保護維修與保護措施,開放利用與社會認知;從時間路徑維度比較分析文化線路在歷史長河中的演進與遺產保護歷程及影響因素;從文化和國情維度比對兩條線路,探討在不同的歷史文化、政策體制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下采取的策略和具體措施等。

6年來的持續合作探索,不僅促進了兩國文化遺產工作者的相互了解,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促進了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傳播。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于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第一期合作項目《文化線路:大型文化遺產的利用和管理——以中國大運河淮安和意大利阿匹亞古道為例(2016-2018年)》和第二期合作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線路保護利用和開放政策與實踐研究》中方負責人。

延伸閱讀

大運河所跨越區域的自然地理狀況和水文地質條件迥異,運河開鑿和工程建設中運用水道、堤壩、船閘、水閘、水源、泄洪等眾多規劃和工程技術措施,聯結為一個大型工程體系以實現國家意圖。大運河以其多樣性、復雜性和系統性,呈現出這一工程技術體系的中華文明特征,也全面地展現了傳統運河工程的技術和發展史。

作為古羅馬道路體系的最早母版,阿匹亞古道建設目的是以最短距離、最快速度調動軍隊,因此克服了因自然地形造成的技術難題等。道路在從羅馬出發的最初90千米幾乎筆直向南,遇山而鑿,遇水而跨。道路的規劃意味著對整個區域地形有著全面的分析,包括路線選擇所需的地質勘探與測量、大量水利設施建設和土地平整、河流溪水的排水和導流、巨大的路基開挖和山體開鑿、道路兩側山地和溝谷地形護坡施工和橋梁修建等。阿匹亞古道的修建,推動了世界工程建設的革命性發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