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比《九章算術》更資深的“科技老祖宗”,它們是藏于荊楚大地的中國智慧

發布時間:2023-07-17 15:17:59 | 來源:極目新聞 | 作者:戎鈺 翟扶文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比《九章算術》更資深的“科技老祖宗”,它們是藏于荊楚大地的中國智慧

極目新聞記者 戎鈺

通訊員 翟扶文

實習生 吳佳睿

攝影記者 王永勝

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考察調研,山東大學教授杜澤遜向習近平總書記如是介紹《九章算術》:“它可以說是我們科技的老祖宗了,負數、分數、方程、勾股定理,在當時最領先。”

習近平總書記聽后頗為感慨:“我們的祖先,在科學發萌之際,是走在前面的。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沒有中斷,中國文化沒有中斷,但在數理化上有些中斷,被趕超了。”(《人民日報》2023年6月5日報道)

學者口中的“科技老祖宗”,是指擁有近2000年歷史的中國古代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它是世界上最早記載分數運算法的文獻,代表著中國數學的巨大成就。

而在湖北的文博寶庫里,藏有比《九章算術》年代更早的“科技老祖宗”。它們穿越文明星河,見證了2000多年前的荊楚先民們,被無與倫比的中華文明和中國智慧浸潤和滋養著。

它奠定了《九章算術》前七章的基礎

史料告訴我們,如果你出生在西漢初年,夢想在朝堂上建功立業,那么,請先學好數學。但此時,著名的《九章算術》尚未成書,你需要的是一本“刷分必備神器”——《算數書》。

1984年出土于湖北張家山漢墓的《算數書》,被考古學界認定比《九章算術》成書至少早200年,是第一次通過考古發掘獲得的內容最完備的數學專著。它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空白,學術價值可與巴比倫的泥板算書以及古埃及的紙草算書相媲美。

7月11日,在荊州博物館辦公樓,《算數書》的整理者彭浩向極目新聞記者回憶起了難忘往事。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張家山發掘了三座西漢古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M247漢墓出土的一千余支珍貴竹簡中,《算數書》的出現引發考古界和數學界人士的關注。

當時,《算數書》竹簡被淤泥包裹,竹簡被擠壓得失去完整的卷束狀態,近一半竹簡移至外部。整理者經過多年工作,向學術界提供了一份整理文本。

《算數書》是一部數學問題集,現存69個題名,完整的算題有92個,部分算題很可能出自戰國時期的秦地。其內容可分為算術和幾何,其中算術部分包括整數、分數、比例等,幾何部分包括體積、面積等。

彭浩在其著作《張家山漢簡〈算術書〉注釋》中寫道,《算數書》代表了公元前二世紀我國數學的發展水平,中國數學史的部分論斷也因《算數書》的發現而需改寫。他通過研究發現,《算數書》與《九章算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形式上,二者都是以數學問題集的形式出現;在內容上,《算數書》奠定了《九章算術》前七章的基礎。《九章算術》的前七章保留了《算數書》的主要內容,同時又進行了歸納、改編和增刪。

對比《算數書》與《九章算術》的異同,研究者認為《九章算術》的編撰者將閱讀對象定位為有一定數學基礎的人,因此舍棄了《算數書》中的一些入門題,同時增加了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應用題,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數學知識需求的增加,以及當時數學科學的迅速發展。

已故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曾評價,《算數書》是中國數學史上的重大發現。如今這部自帶學術“光環”的古代數學專著,就靜靜地“躺”在湖北荊州博物館等待知音駐足。

7月11日,極目新聞記者在該館二樓簡牘展廳內看到,10支落下古人筆跡的《算數書》竹簡,為參觀者出了5道不同內容的數學題,讓后人沉浸于2000多年前的中國智慧,驚嘆于蘊含在文化根脈中的“何以中國”。

“科學老祖宗”們先后驚現于荊楚

立足荊楚大地,回望千年滄桑,能代表古代數學回答“何以中國”的文化瑰寶,何止一部《算數書》。

7月9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告訴極目新聞記者,2006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夢睡虎地77號漢墓發現一批珍貴漢簡,類別包括質日、官府文書、私人簿籍、律典、算術、書籍和日書等,其中《算術》一卷保存非常完好。

經過專家們的多年研究,證實《算術》的內容與《九章算術》中的7章有重合,最新研究成果已于今年初發表。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蔡丹主持參與了漢簡《算術》整理與研究工作。據她介紹,這卷題名為《算術》的卷冊是一部秦漢時期的數學問題集,內容豐富,帶有題名的算題共有40道。

蔡丹研究后發現,《算術》的題名與《算數書》較為相似,但也有其自身特點。從《算術》竹簡出土后的情況來看,它是目前所見保存狀況最為完好的科學考古發掘的算術文獻,對認識漢初至秦漢時期的算術文本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從它身上看出,算術文獻在當時社會應占有重要地位。

通過對睡虎地77號漢墓墓主人信息的分析,專家認為《算術》的抄寫年代應早于墓葬的下葬年代(公元前157年),大概與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年代相近。

兩批早于《九章算術》問世的珍貴數學文獻,先后驚現于荊楚大地。這些“科學老祖宗”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成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有力注解。

“何以中國?想解答這個問題,離不開現代考古學。”方勤表示,睡虎地漢墓和張家山漢墓的考古發現,實證了2000多年前數學已經廣泛深入到荊楚大地百姓的生活中,“數學是科學的基礎,深挖荊楚文化中的科學含量,能讓我們走近古代文明,破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密碼’。”

中國是有著數學傳統的國家,很多文獻中都能看到相關的數學運算內容。在古代,數學對于國家的政府決策、行政管理、經濟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而作為六藝之一的“數”,是古人為吏必備的基本能力。

彭浩認為,數學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如果沒有數學基礎,古代社會的很多領域都將無法正常運轉。

中華文明中的荊楚創新精神

兩部對中國數學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古代數學專著,都在湖北境內出土,這絕非偶然。

方勤向極目新聞記者細數,近年來,湖北多地出土了青銅砝碼,為研究我國度量衡制的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全省多處出土了大量與天文、冶金、水利等領域相關的文物,這些考古新發現無不實證荊楚文明中的科技含量。

荊楚文化是悠久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方勤在采訪中多次強調,荊楚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分子,研究其所體現的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能更好地認識、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特征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方勤舉例介紹,以距今1萬年前桅桿坪遺址為代表的湖北先民的制陶、栽培稻技術,柳林溪遺址天文符號、城背溪文化太陽人石刻所代表的天文學,石家河城的治水體系和琢玉技術,銅綠山遺址所體現的領先冶煉技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的高超絲綢技術,張家山漢簡《算數書》、云夢睡虎地漢簡《算術》中與《九章算術》重合的數學知識,宋代畢昇的活字印刷,以李時珍為代表的完善中醫體系……“這些考古發現,無不反映出作為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荊楚鮮明的創新精神。以往我們說起荊楚文明,大多會想起禮樂文明,但其實在幾千年前,科學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

彭浩認為,禮樂文明體現了國家最高級別的文明,數學、天文等領域的進步則代表了科學的發展,連綿不斷的考古新發現證實,在科學萌發之時,中國走在世界前列,“只有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科學是如何一以貫之、持續發展,并最終形成中華文明的力量,才能更真切、更生動地理解‘何以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自己的寶貝還得自己識寶,自己不要輕慢了。”“我們文化不斷流,再傳承,留下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呵護好、珍惜好。”

讓人欣慰的是,這些“寶貝”不僅被呵護、珍惜著,也為文化根脈的賡續寫就新篇。

今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基于“九章”光量子計算原型機,進行兩類圖論問題的求解,實驗速率相比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快約1.8億倍,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這臺光量子計算機,由科學家們以《九章算術》命名,借此致敬我國古代數學先賢。

從2000多年前寫在竹簡上的秦代乘法口訣表和岳麓秦簡《數》,到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和睡虎地漢簡《算術》;

從聞名世界的《九章算術》,到如今代表中國最前沿科技成果的“九章”量子計算機;

從中國古代數學的燦爛輝煌,到中國現代科技的自強不息……

回首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生生不息的華夏子孫在中華民族奮進征程中留下“滿天星斗”,向世界自信回答:盛世中華,何以中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