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者被奉為導師,綜藝節目的標準在哪里
近期,此前因抄襲剽竊被法院作出終審判決的兩名影視從業者,以導師與特邀嘉賓的身份活躍在熒屏之上,在節目中對選手進行非專業的指導,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大眾除了對這兩位藝人之前抄襲拒不道歉的態度感到不齒,更對他們在幾檔綜藝節目中的出位言行嗤之以鼻。在角色競演綜藝節目中,兩人挑選演員時與資深演員、導演等其他導師的標準格格不入。一個喜歡顏值,明明說好依據演技實力決定演員分級,遇到零基礎的高顏值小鮮肉卻瞬間轉變了態度;一個鐘愛流量,宣稱自己“從來都是只重演技,不用流量”,實際上卻說一套做一套。
兩人的行為不僅引發了網友吐槽,也遭到了業界同行的抵制。日前,156名影視從業者聯合簽署了《抄襲剽竊者不應成為榜樣!——部分影視從業者致媒體公開信》。信中指出:“有抄襲劣跡的編劇、導演以節目導師、嘉賓的面目出現,在節目內外進行話題炒作,以此追逐點擊率、收視率,博人眼球。”此信一出,再次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將這兩位有抄襲前科的“導師”頻頻送上熱搜,也讓156名影視從業者集體抵制的行為演變成了一個文化事件。其實,這些影視從業者不光對這兩位抄襲者在節目中當導師的設置有一肚子意見,還對平臺在選人用人方面不謹慎的問題提出質疑。吸毒嫖娼、偷稅漏稅的藝人受到了嚴懲,一些有道德問題的藝人也被限制出鏡,為什么有剽竊抄襲行為的人,反而被資本和平臺追逐,在導師和行業精英人士的位置上泰然自若?毋庸置疑,話題和流量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選秀競技類綜藝節目的導師,即便不是業界德高望重的泰斗,起碼也應該是兼具業務水平和職業操守的行業精英。然而,在資本的裹挾下,流量成為衡量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話題度則變成助力作品獲得流量的一大法寶。一些節目在播出期,費盡心思制造話題,花大價錢買微博熱搜,以維護數據表面的光鮮。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行業標準可以一再降低,抄襲者憑借自身的流量和爭議,成為綜藝節目里的紅人,獲得了與業界著名導演等平起平坐的地位。在平臺方和資本方的眼中,抄襲者身上不光彩的“污點”,反而成了可遇不可求的關注點。為了蹭熱度,創作者不惜代價地炒作抄襲者的各種不當言行,用“招罵”的方式換取流量、收視成績乃至經濟效益。
抄襲者不只在綜藝節目里是香餑餑。近年來,他們在影視生產制作領域也是混得風生水起。影視業在流量和資本的裹挾下,出現泡沫化傾向。對于抄襲者來說,行業泡沫正好為他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壤。他們努力迎合部分年輕觀眾,為了滿足其獵奇心理、拜金心態,在作品中販賣赤裸裸的欲望。在他們的身體力行和推波助瀾下,影視市場上涌現出大量“宮斗”“架空”“甜寵”和“瑪麗蘇”等缺乏精神內涵的產品,在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中產生了不良影響。此番,具有爭議的抄襲者光明正大地站在綜藝節目的C位迅速出圈,隨便發表個言論就能在熱搜榜上掛幾天,不但獲得了流量和熱度加持,還能為自己的新作品融資。如此違背藝術生產邏輯和影視行業規則的事情如果繼續下去,讓那些認真敬業、致力于輸出原創作品卻因話題度不夠而得不到社會充分關注的業內人士怎么想?
這種“審丑”行為應該及時被制止。此次156位影視從業者聯名發聲,不只是點名批評個人,更是擔心行業風氣會被少數不務正業、投機取巧的行為帶偏。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呼吁更清朗的行業風氣,才是善莫大焉。莫讓抄襲者當導師,并不是要封殺他們。他們若能吃一塹長一智,經此一役后,潛下心來,深耕創作,用自己的真本事、硬實力打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或許還能重新獲得行業的信任和觀眾的認可。平臺方和資本方也應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不應為追逐眼前的小利,而破壞市場秩序,阻礙行業的健康發展。156名影視行業從業人員的聯名信,批評的是同行,抵制的是平臺,但他們更希望用共同發聲的方式改變魚龍混雜的現狀、用實際行動匡正影視行業的風氣,為文藝作品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