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第二十六屆踏青節開啟
4月9日,圓明園第二十六屆踏青節開幕。圓明園踏青節以優美的春季環境為依托,以春季戶外休閑文化為主線,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踏青節將持續至5月31日。
魏榮康:用木偶傳承古今文明
正在上演的戲叫《永樂皇帝觀燈》,臺上的“演員”身著華服,一招一式大方利落,唱腔念白悠揚細膩。看得入迷了,便會漸漸忽略了這些“演員”的四肢上縛著的提線,有時甚至還會忘了,它們只是木偶人。
歷史感和創造力共生 江西景德鎮:千年瓷都青春常駐
作為千年瓷都,這里有老窯址、老街區,也有陶瓷藝術村、文創市集;有堅守工藝的匠人,也有創意迭出的年輕人。他們在這里追逐夢想,見證改變,也為這座城市帶來發展新活力。
千年巖畫不容損壞 保護文物刻不容緩
近日,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欄目反映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部分巖畫表面有人為刻痕,保護措施尚需加強。內蒙古文物保護相關部門聯合成立調查組赴曼德拉山了解情況,對曼德拉山巖畫保護工作提出建議和要求。
藏身沂蒙山深處的木文化“世界”
南美洲的輕木、東非的黑黃檀、老撾的大果紫檀、緬甸的黃金樟和烏木、中國云南的竹化石……在山東臨沂,一處藏有46個國家和地區近600種木材標本的博物館,多年來在沂蒙山區“散發”著傳播世界木文化的“芬芳”。
可讀,可看,可聽 看文藝如何描繪中國鄉村之美
作為記錄和呈現時代發展的文學、影視及新興的直播、短視頻等文藝形式,也將各自的“鏡頭”對準了美麗鄉村,從不同視角審視著鄉村的變化。
“方寸洞天——鼻煙壺精品展”展出251件遼博館藏文物
“方寸洞天——鼻煙壺精品展”近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共展出遼寧省博物館館藏文物251件,其中絕大多數為首次與公眾見面。
為村落歷史遺存注入藝術活水
鄉村,是人類歷史最久遠的棲息地。 城市出現后,隨著城市文明超越鄉村,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鄉村,移居城市。特別在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鄉村一度成為貧困的代名詞。
安志順:一生打遍各種鼓,唯一不打“退堂鼓”
一個年近九旬的長者與你并排而坐,操著一口陜北口音不經意流露出他對打擊樂的一片深情,你會不由得被他寫滿故事的眼睛和幽默風趣的言談深深吸引。這位長者就是人稱“東方鼓神”的中國打擊樂演奏家、作曲家安志順。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條讓“兵馬俑戰車”動起來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氏風箏制作技藝傳承人張天偉介紹,“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早在2014年就制作了一部分,前后共用時8個月。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年教學成果展演落幕
自9月22日始,140多場線上展播,17場線下展演,力求在光與影的盛宴中,展現中國戲曲學院綿延70年的傳統文化藝術魅力與育人傳承風采。
“銅道·鐘仁”國際藝術展啟幕 非遺大師跨界推新作《五牛中國尊》
中國銅雕與景泰藍領域兩位非遺傳承人朱炳仁和鐘連盛首次跨界創作的《五牛中國尊》在京城亮相,為中外嘉賓奉上一場視覺盛宴。
小小文化站 作用不一般
在四川雅安市天全縣新華鄉,提起他們的綜合文化站,鄉親們都贊嘆不已。從2015年到現在,每周一到周五,新華鄉綜合文化站的“四點半課堂”始終風雨無阻,備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
北京立法避免“千店一面”!讓牌匾標識各美其美
根據草案,北京市設置戶外廣告設施時,牌匾標識沒必要非得統一樣式、色彩和字體,而是要與周邊風貌景觀“相協調”,要有“創新性設計”。
方言網絡文藝別沉溺于“土味”
在網絡文藝興盛的當下,尋找新的文藝形式和表達空間來激活方言,喚起方言新的生命力,維系鄉土記憶與城市生活之間的精神聯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用藝術架起溝通橋梁 “一帶一路”美術展亮相中華藝術宮
在第三屆進博會舉辦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聯合主辦大型國際性美術作品展覽“共同的家園——‘一帶一路’國家美術作品展”于11月2日在中華藝術宮拉開帷幕。
中國曲藝南音受到法國網友喜愛
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近日攜手中國曲藝家協會推出“中國曲藝‘云’欣賞”系列活動第二期,聚焦閩南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該中心官網和社交媒體平臺陸續推出南音代表作品,受到法國網友喜愛和好評。
天上西藏·首屆中國西藏網絡影像節啟動
用鏡頭記錄雪域高原的時代變遷,用光影講述天上西藏的奮斗故事。19日,天上西藏·首屆中國西藏網絡影像節在拉薩啟動。活動啟動后,將面向廣大影像創作者廣泛征集反映新時代新西藏的壯美自然風光和獨特人文風情的優秀影像作品。即日起開始征集作品,投稿截止到11月30日。
不只是延續與保存,更在于發展——中國民樂界的新探索
正在此間舉辦的第九屆華樂論壇上,中國民樂界人士聚焦當前民族音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分享學術思想,探討民族音樂發展大計,探索民族音樂新未來。
蘭州大學聲樂套曲《敦煌廿詠》作品發布
蘭州大學中華詩樂文化研究中心歷時三年創作的聲樂套曲《敦煌廿詠》舉行作品音樂會,以現代作曲手法和表演方式,首次嘗試用聲樂演繹敦煌文獻。
侗繡技藝傳承人楊甜:繡出脫貧康莊道
近年來,同樂鄉大力推動侗繡技藝傳承,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運行模式,組織技藝傳承人將侗繡技藝傳授給當地婦女,帶動當地群眾300多戶參與刺繡,其中貧困戶50多戶,侗繡作品被銷往國內外,實現了助農增收。
影像與千年古城鎮遠“邂逅” 助力貴州文旅融合發展
2020多彩貴州·第十三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簡稱“大展”),于9月27日至10月7日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古城開展,2500余幅照片陳列于古城的街頭巷陌、會館院落、文體場館。
湖北房縣“西關印象”開街 古鹽道再現昔日繁華
經過3年建設,西關印象修復工程已經完工。走進西關街體驗,一棟棟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沿街而建,會館、戲樓、廣場、民宿、古玩、特色小吃店等,一家挨著一家。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即將推出2020年“天涯共此時——中秋節”線上文化周
由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承辦的“天涯共此時——中秋節”線上文化周,即將于9月28日至10月5日在“云端”與法國民眾見面。
南京千年古巷熙南里將重現《南都繁會圖》
千年古巷熙南里街區將于9月26日正式恢復“笪橋燈會”,通過現代與傳統的共融,再現明清燈市的熱鬧輝煌,重現《南都繁會圖》描繪的盛景。
影視助力“非遺”出圈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越來越重視,“非遺”逐漸成為影視作品的創作富礦。在融入劇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也讓“非遺”的文化魅力綻放出來,成為圈粉年輕觀眾的引爆點。
扎洛:新一代藏學學者應多關注西藏發展實際
15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第一期青年學者研習營開幕,圍繞藏學研究若干重大問題進行專題講解,就提高青年學者實地調研等方面的能力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
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掛牌
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南漢二陵博物館近日掛牌,具體承擔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史跡保護和申遺的基礎性工作。
吳中民間手工藝“新生代”什么樣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的11個大類中,吳中區擁有10個大類3000余個品種,有50多項民間工藝被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形成一股推動民間手藝發展的“后浪”,以百花齊放的態勢續寫著指尖上的傳奇。
上海以多元方式力推“建筑可閱讀” 讓知名老建筑可見、可聽、可讀、可品
第二屆“建筑可閱讀”文創市集13日在上海靜安嘉里中心開市,上百種與“建筑可閱讀”相關的文創產品集中與滬上市民、游客見面,從最初掃二維碼呈現出的建筑人文歷史,逐步向根據資源特色開發的文創產品發展,上海灘上一座座富有文化底蘊的建筑借此“活”了起來,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長城謠》歌誦會:讓傳統文化搭上實景演出的快車
當前背景下,實景演出遇到新機遇,而傳統文化傳承則是亙古不變、常談常新的話題,《長城謠》的演出對于表現長城文化的成功,或許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新的借鑒。
又是一年教師節 看古人如何尊師重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讓我們開啟“時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師的禮儀和故事。
VR版《榮寶齋珍藏》亮相2020年服貿會
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展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發展規劃的文化服務專題展中,榮寶齋出版社攜手中圖云創公司打造的VR版《榮寶齋珍藏2》亮相展區,通過3D建模技術再現了清代著名畫家王原祁、王敬銘的《皆山園圖卷》,數字化技術讓藝術圖書獲得了向大眾傳播的新機遇,更方便、快捷地向大眾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傳統工藝現代創意展在呼和浩特開展
展覽分為傳統工藝和現代創意兩個展廳,設置服飾、紡繡、圖畫、紙藝、器具、生活隨行等14個展區,1000多款參展產品展示了近年來內蒙古各地文化遺產資源傳承發展的最新成果。
“歲稔年豐黍稷香·重農固本國運昌”北京先農壇舉辦秋收儀式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于9月5日舉辦以“歲稔年豐黍稷香·重農固本國運昌”為主題的秋收儀式,帶領公眾體驗豐收的喜悅,領會農耕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