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匯 | 網絡文學對文學等級的消解與重構
編者按:日前,由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發布成果。
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圍繞“因網而生,向美而評”的主題,緊扣2017年以來的網絡文藝開展評論,創新精選重要網絡文藝作品145部,評論范圍包括網絡演展、網絡影視、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等網絡文藝各門類各領域。自2020年10月啟動以來,收到國內百余家高校院所和報刊網站來稿700余篇,通過初評復評、文章查重,57篇文章入圍網絡票選,終評參考網絡投票推選出30篇優秀評論文章和2家優秀組織。
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活動旨在切實貫徹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網絡文藝評論工作、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等明確要求,倡導批評精神,有效團結凝聚壯大網絡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構建良好網絡文藝生態,每兩年舉辦一屆。
即日起,中國網文化頻道將轉載發布30篇優秀評論文章,以饗讀者。文章均為作者來稿版本,未經編校,不代表本網觀點。
網絡文學對文學等級的消解與重構
李強
時至今日,即便是對網絡文學持批評態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認,網絡文學不只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新的文學形態,它不僅在豐富而且也在重構當代文學版圖。
目前有不少學者,甚至部分網絡文學的作者和讀者,對網絡文學的定位都是“網絡時代的通俗文學”。這種定位的依據是當前網絡文學以類型小說為主流這一現實,在“被壓抑的通俗文學”的脈絡中,網絡文學顯示了其重大歷史意義。但這種定位,仍是在傳統的雅俗二元對立框架下展開的,背后是鮮明的文學等級觀念,實際上是將一種新的文學形態置于舊的評價體系里衡量。在這個過程中,網絡文學的豐富性會被大大削減。
定位坐標可以在實踐中調整,更重要的還是對網絡文學歷史的總體把握。當下網絡文學研究者主要聚焦于起點中文網、晉江文學城的長篇連載類型小說,忽略了網絡文學初期的榕樹下、天涯論壇等平臺的創作,或者僅將它們當作一種“過渡探索”。這種建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雅俗二元框架,但仍然是以進化論思維來建構網絡文學歷史,認為當前就是網絡文學的高級、成熟階段。
網絡文學研究要取得更大突破,就需要放寬視野,打破這些簡單的對立框架和等級思維。從時間范圍來說,要對這30年的網絡文學實踐進行整體考察,而非只聚焦于近15年的網絡類型小說寫作。從研究對象來說,不應簡單地以長篇類型小說為中心,還應拓展到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等文類,甚至更進一步的,也不應該只以作品為中心,而應該注重對網絡文學生產機制和實踐過程的考察。
一些學者嘗試突破傳統文學觀念的束縛,從媒介變革的角度來考察網絡文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對麥克盧漢理論的運用,這開啟了觀察網絡文學的宏大視野,也使得“網絡文學”中的“網絡性”特質得到了一些認識。不過,麥克盧漢的理論也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媒介決定論,他提出的許多議題,是可以與其他理論形成參照、對話的。例如,他最著名的觀點是“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的感覺——一切媒介均是其延伸——同樣是我們身體能量上‘固持的電荷’。人的感覺也形成了每個人的知覺和經驗。”(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2000年)媒介變革會影響人的感知比率。這些觀點要具體到網絡文學實踐中,還需更多的現實接口,否則就會變得空泛。實際上,媒介變革與感覺變化的問題,在法國理論家雅克·朗西埃的“感性分配”概念里有更具體的闡發。如果在文藝理論譜系里,再往上追溯,有馬爾庫塞的“愛欲解放”,馬克思的“感性解放”等理論。如果能夠將這些理論視角落實到生產機制、文學觀念、受眾等問題上,可以揭示出中國網絡文學實踐的獨特內涵。
互聯網改變了中心化的分配傳播方式,讓每個節點都有平等享受信息的權利。它打破了審美等級的劃分,取消了審美實踐中的層級阻隔,實現了對感覺的重新分配,讓以前不可見的“草根”的審美需求得以呈現。具體到文學而言,互聯網打破了關于文學的各種限制,讓發表、閱讀和交流的門檻大大降低。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踐行自己的文學主張,也有平等的權利享受文學藝術。
中文網絡文學發端于北美華人留學生群體,這些創作風格偏向文學期刊的作品,網絡傳播雖然打破了地域分隔,但早期的作品主要還是在留學生群體中流傳。中國大陸地區的互聯網在1995年開始社會化,水木清華、金庸客棧、天涯論壇等網絡論壇相繼建立,文學愛好者聚集于BBS,形成了小的文學團體。后來,李尋歡、寧財神、安妮寶貝等“文學青年”進入榕樹下網站,在那里實踐著“生活·感受·隨想”的網絡文學。類型小說的愛好者聚集在西陸論壇,后來從中分離出了龍的天空、幻劍書盟、起點中文網等類型小說網站,帶來了后來網絡類型小說的繁榮。
在許多研究者眼中,榕樹下和起點中文網上發表的是兩種風格完全不同的網絡文學,但在打破文學等級的意義上,它們的革命性是相通的:榕樹下創始人朱威廉主張“讓普通人也拿起筆來”,普通人所寫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文類,可以自由發表,隨意討論,這是創作與交流環節的解放。起點中文網創始人吳文輝等人所說的“網絡文學恢復了大眾的閱讀夢和寫作夢”,強調網絡降低了類型小說的生產、傳播和閱讀的成本,促進了小說創作的規模化,滿足了大眾的類型故事消費欲望。
從消解文學等級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學的意義就不在于創造多少傳統文學標準下的“經典作品”,而在于有多少普通人參與了這場文學實踐。即便以當前居于主流的網絡類型小說來看,小說類型的更新與發展,就是集體協作的產物。儲卉娟認為,網絡文學生產發展的標志是類型的進化。“正是因為超越具體作者和文本的‘類型’構成了寫作和閱讀的核心,網絡文學才表現出了相當強烈的‘外鏈性’與‘流動性’,任何一個類型都包含無數的要素,要素的不同組合則可以容納不同的變化,正像一個超文本包含無數個節點,節點之間的鏈接蘊含著無窮的可能性?!保▋芫辏骸墩f書人與夢工廠:技術、法律與網絡文學生產》,2019年)類型的不斷拆解、分割、重組,形成了網絡小說的繁盛景象。網絡文學的這種創作形態的變動,打破了此前文學生成規則的限制,解放了大眾的文學生產和消費能力,它帶來了文學平等與民主。
網絡媒介革命使得更多的人參與文學實踐之中,舊的文學等級在逐漸消解,但這種消解過程,并不是平靜地消散于無形,而是伴隨著市場化導向的網絡文學生產機制的建立過程。網絡文學生產機制促進了類型小說的繁榮,但也迅速在消費文化的引導下形成了巨大的欲望漩渦。這個漩渦,雖不是洪水猛獸般可怖,但也在沖擊著底線,有讓一些堅固的東西陷入失序、失散的風險。例如,一些作品模糊是非觀念,在價值觀方面陷入了混亂,也有歷史虛無的風險,對讀者產生了消極影響。
當自由生長變成了野蠻生長,當平等共享變成了扁平雜亂,價值規范的引導、等級秩序的重建就成為一種自覺訴求。事實上,在舊的文學等級被消解的同時,新的文學等級秩序重構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網絡文學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形成了基本判斷,在龍的天空等網絡平臺交流,建立了“糧草榜”的等級體系。Weid、安迪斯晨風、赤戟等資深的網絡文學評論者,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持續的點評、甄別,評出了類型代表作和“經典作品”。這意味著,即便是在等級消解之后,對文學精品、對價值秩序的渴望,仍是一種自覺訴求,人們渴望經典作品的導引。這些從普通讀者的需求中誕生的等級標準,或多或少仍有傳統文學的印記,但它與過去專家學者的知識譜系下的經典化工作,已有很大不同。這種文學等級的重構工作仍在自發地進行著。
網絡文學對文學等級的消解與重構,并非一種循環的宿命,而是文學在媒介變革之際的一種自我更新方式:不斷探索新的出路,注入新的特質,形成新的平衡。這個過程中,網絡文學的各種參與力量都有許多工作要做:網絡文學的主管部門需要深入了解讀者的需求,在尊重這些需求的基礎上,引領網絡文學向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網站平臺在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時,在培育、規范作者的過程中,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守住底線,做好價值引導工作。網絡作者應該注重文學的思想性,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建構富有正能量的文學世界,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多方協力,新的文學秩序才會建立起來,網絡文學才會有健康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