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匯 | 回溯原點,重返現場——由“方艙舞蹈”評網絡文藝的在場性
編者按:日前,由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發布成果。
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圍繞“因網而生,向美而評”的主題,緊扣2017年以來的網絡文藝開展評論,創新精選重要網絡文藝作品145部,評論范圍包括網絡演展、網絡影視、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等網絡文藝各門類各領域。自2020年10月啟動以來,收到國內百余家高校院所和報刊網站來稿700余篇,通過初評復評、文章查重,57篇文章入圍網絡票選,終評參考網絡投票推選出30篇優秀評論文章和2家優秀組織。
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活動旨在切實貫徹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網絡文藝評論工作、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等明確要求,倡導批評精神,有效團結凝聚壯大網絡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構建良好網絡文藝生態,每兩年舉辦一屆。
即日起,中國網文化頻道將轉載發布30篇優秀評論文章,以饗讀者。文章均為作者來稿版本,未經編校,不代表本網觀點。
回溯原點,重返現場
——由“方艙舞蹈”評網絡文藝的在場性
胡昕恬
在場性意指直接性、無遮蔽性和敞開性,囿于網絡文藝的廣泛性、時效性,使其作為新型推手,充當著新冠疫情期間的聯絡員。從概念出發,“‘網絡文藝’作為一種新的文藝樣式,其本質和內涵是指經信息化處理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布和傳播的各類文學和藝術形式的統稱。”[1][i]回憶其發展脈絡,自草創時期的萌芽興起到現下的全面鋪開,網絡文藝早已成為了日常生活中所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此特殊時期,“方艙舞蹈”的迅速走紅實則指向了網絡文藝的在場性特質。以下分而述之。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科技賦能——“方艙舞蹈”余波跌宕
科技的高速運轉,為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大眾媒介的廣泛興起,助力著傳播手段的多樣開掘與信息輸送的暢通無阻。回到具體的研究對象,就“方艙舞蹈”個案來看,網絡技術也始終散發著迷人魅力。
“方艙舞蹈”指武漢方艙醫院內興起的廣場舞風波。一經報道,瞬間走紅網絡,并引發了全國各界,乃至海內外的爭相效仿。一方面,從表層意義來看,基于舞蹈活動經歷著私人到廣場的相互轉換,使得在兩種勢頭的“反向交替”中,激蕩起普羅大眾對于舞蹈藝術的高度熱情與深度需求。這其中不僅散見著新疆傳統民族舞蹈、還有獨具海南風情的搖擺儋州調聲、甚至出現了緊跟潮流和著《火紅的薩日朗》的四川壩壩舞……“方艙舞蹈”的內容樣式足以成為熱門IP而吸引眼球。另一方面,追尋深層因子,媒介的重要推力不容小覷。得益于媒介的跨時空性,當時被困于家中的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搜索引擎,更新信息貯備、了解即時動態,這正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透過虛擬空間的有機縫合,以往只發生在方艙醫院內部的具體事件迅速發酵成為了全網共享資源,網絡媒介的便利性打開了特殊時期的“第三道門”,并基于鏡頭語言與文字語言的相互纏繞而幻化出跨時空下在場性的巨大力量。
直至今日,對于“方艙舞蹈”的討論熱度尚未消散。這顯然與舞蹈藝術對于身心的治愈力量緊密相連。“方艙舞蹈”從個體情懷上反復為大眾注入了生之希望,并幫助患者培養同病魔斗爭的決心。同時,也無法忽略科技賦能的重要作用。在網絡媒體的大力報道下,舞蹈藝術于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層面的社會價值被再度捕獲。來自現象主體的振奮力量,可歸結為網絡媒介掌握主導話語權下的自我覺醒。借科技之翼,舞蹈藝術真正發揮了嫁接你我心中所想,加強人際往來的特殊社會價值。
二、多維互動——各類主體平等對話
智能時代的數字傳播對于當下網絡文藝的運行生態發揮著良性建構的積極意義,“媒介的演進不是以簡單的線性發展為軌跡的。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又突然將身體元素帶回到傳播中,這得益于當前智能時代融合形態的數字媒介的崛起。”[2][ii]當下,步入數字媒介時代,各類主體間的平等對話引發了兩個層面的總結與思考。
其一,為個體與群體的有效溝通。維特根斯坦曾言“人的身體是人的靈魂最好的圖畫。”“方艙舞蹈”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在特定空間的廣泛傳播,意味著舞蹈藝術正在重拾身體為人存在的本質要素。這其中,既飽含著人們面對病毒胸懷抗爭精神的積極回應,又映襯著舞蹈藝術為人民服務、深扎現實的完整表達。進入方艙醫院的病患可能平生素味蒙面,也有著各自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但在文字語言難以建構有效交流的情境中,基于舞蹈非文字語言的個性特色,收獲了群體生活共享的參與感與幸福感;其二,自媒體與主流媒體的協作共洽。主流媒體并非“方艙舞蹈”的最初資料源頭,確診新冠肺炎的何女士的朋友圈內才是首發陣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飛速發展的進階之路,人人奔小康早已不是紙上空談。于此開放、包容的社會背景中,自媒體的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程度的鼓勵與支持,并作為網絡文藝的新興力量迅速崛起。當然,自媒體的參與畢竟勢單力薄,尚無法掀起驚濤駭浪,卻也因其在場性而引發了主流媒體的關注。由此,得益于自媒體的小試牛刀與主流媒體的鼎力加持,“方艙舞蹈”成為了網絡文藝的“C位”而不斷引發討論與思考。它的出現,也許是一次無意識的趣味活動,但卻于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學術圈的多面關照。由此預見,特定藝術與技術手段強強聯手下所開創的新文藝時代正在款步而來。此種轉向受益于“方艙舞蹈”的興起,延續對現實社會的關懷而長足發展。
以上所闡述的層級對話,于真正的時代現狀內,實際存在著相互促進、彼此交叉的密切關系。個體與群體不僅指代方艙醫院內部的病患與醫護人員,更是輻射至廣泛意義上為疫情所困,卻又堅守向善之心的鮮活個體與和諧群體。更進一步推導至,個體與自媒體、群體與主流媒體的直接對位。不由感嘆,網絡傳播的原生動力早已勢不可擋,其修復了種種障礙,翻越了重重阻隔,將人們所需要的多維互動散布于彼此身邊。
三、時代新象——網絡文藝光芒四射
新時代滋養新氣象,時代于不同階段的思想內核終將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現于藝術創作中,正如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特征也在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得以顯現,這也正作為文藝的核心來源而不斷被豐富、被填滿。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3][iii]這種深刻變化,點明了網絡文藝在時代背景的轉向中,理應發揮其在場性特質,承擔起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職責與使命,具體如下所言。
首當其沖,從網絡文藝的外在樣式談起。在資料信息爆炸的時代,琳瑯滿目的宣傳媒介雖擴大了信息的傳播范圍,但也往往容易引發獲取信息的碎片化、同質化。倘若不對其展開有機調配、進行分門別類,則極易造成網絡文藝的災難性毀滅。明確指出這一點,是在強調當下網絡文藝的操盤手尚不應完全把重心放在拓展技術的進階層面,而先要在反觀自身現存問題中,梳理核心漏洞,嘗試優化已有形式特質,以期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大眾。其次,就網絡文藝的主題內容而言,毫無疑問,“網絡媒體既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興載體,同時需要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和規范。”[4][iv]意識形態作為網絡文藝圈內遴選、發表的主流思想,應始終緊依新時代的文藝走向,成為消除負面力量,重拾文藝自信的主力軍。所以,在社會現代化進程昂首闊步之際,網絡文藝應當呼喚更多如“方艙舞蹈”這樣積極現象的出現,借助自身力量,洗禮人心浮躁。
竊以為,網絡文藝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其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一方面,中國語境下的網絡文藝要具有敢于走向世界的文化自覺與爭取國際認同的強大實力。正如“方艙舞蹈”作為舞蹈文化、社會文化之光,早已化為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為海外所廣泛關注。另一方面,走入現實生活,展開真實對話才是網絡文藝于在場性表達中參與實踐活動的正確態度。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中國本土而言,更體現在借助多方力量,團結人心,齊聚人情的共通性建構中。受此影響,網絡文藝也定將成為關注社會現實、發覺深層內涵的有效路徑與絕佳方式,為繪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宏偉藍圖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楊洋,胡近.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及其引領策略[J].中州學刊(6期):155-161.
[2]孫瑋.傳播再造身體[J].新聞與寫作,2020(11):5-11.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4]王晶.網絡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與機制研究[D].長安大學,2014.
[i]楊洋,胡近.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及其引領策略[J].中州學刊(6期):155-161.
[ii]孫瑋.傳播再造身體[J].新聞與寫作,2020(11):5-11.
[iii]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iv]王晶.網絡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與機制研究[D].長安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