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藝志:不能為了“流量擔當”放棄“歷史擔當”
不能為了“流量擔當”放棄“歷史擔當”
——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如何實現青春化表達
革命歷史題材是我國影視創作的“熱點”,也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優秀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以其特有的精氣神,深刻而廣泛地吸引著人們特別是青年群體。反之,那些脫離歷史真實、價值觀扭曲的“雷劇”,則如影視界的“泥石流”,令人厭惡和憂心。
近期,抗日題材電視劇《雷霆戰將》開播不久就被停播下架,電視劇《隱秘而偉大》的人氣與口碑則不斷攀升,成為今年唯一一部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諜戰劇。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如何更好地把握藝術規律,實現正能量的青春化表達,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引起了文藝評論界的討論。綜觀各方觀點,以下四點應成為創作共識:
《隱秘而偉大》劇照
——恪守歷史真實的基本底色。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最深刻的力量來自于“真實”二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雷劇”時有所現,根本原因在于創作觀念的偏差,“娛樂化”的片面追求壓垮了歷史真實的創作底線。中國傳媒大學彭文祥教授也提出,主流價值敘事的“年輕態”藝術創作生產,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藝術質感和審美共鳴。但假“致敬”之名、行娛樂之實,或假“年輕態”之名、行違背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實的做法、弊端,值得高度警醒。誠然,影視創作雖素有“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但最終還是要回到歷史深處,反映歷史進程的艱巨性、復雜性、嚴肅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尤其不能把“歷史現場”變成“偶像秀場”,為了“流量擔當”放棄“歷史擔當”,而應以藝術的手法挖掘歷史中蘊含的偉大而深厚的精神內涵。這是藝術創作堅持正確史觀的必由之路,也是藝術規律的必然要求。
——傳遞飽滿深邃的精神力量。革命歷史題材承載的紅色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代文藝創作的一座寶庫。充沛的精神內涵是革命歷史題材的獨特標識。導演閻建鋼談到抗戰題材影視劇時說:“關于抗戰題材創作,我個人體會是:無論什么故事、什么情節、什么人物,都不能丟掉三個要素:自強不息的國家精神,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不屈不撓的人民意志。如果這三個要素不存在,稱不上是抗戰劇。”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優秀的文藝作品具有啟迪思想、振奮精神、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重要作用。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的青春化呈現,并不是將青春元素進行簡單粗暴的標簽式粘貼、調和式雜糅,而是要以藝術的手法呈現凝結著仁人志士為國為民的丹心碧血、奏響中華民族復興奮進的鏗鏘足音,呈現其最具感染力的精神內核。《北平無戰事》中的方孟敖、《偽裝者》中的明臺、《隱秘而偉大》中顧耀東之所以讓人感動,就是最好的證明。
《北平無戰事》劇照
——實現真誠有效的情感溝通。以情動人,是藝術的基本法則。成功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正是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準確把握時代特征,通過讓人物形象走近當代受眾,通過以小寫大、以小見大的策略,實現了與觀者真誠有效的情感溝通,提升了作品的品質。比如,電視劇《恰同學少年》沒有把道理和革命理想高高在上地灌輸給觀眾,而是寓理于情,先從情感上打動觀眾,繼而引導其進行理性思考;劇中展現的因共同志趣與理想而生的愛情,更是折射出個人情感與社會理想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了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統一。《隱秘而偉大》也是如此,劇中氤氳著那個時代活潑潑的市井氣息,劇中塑造的勤勞溫和的母親、勇敢潑辣的姐姐、亦師亦友的夏繼成等生動的小人物形象,將宏大主題寓于平凡,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堅實土壤。
《恰同學少年》劇照
——探索類型融合的表達路徑。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革命歷史題材也不例外。人類對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這是革命歷史題材常寫常新的根由所在。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傅守祥所言,藝術創作者們堅持創新與“化用”并重,方能確立新時代電視劇藝術的審美價值與思想品格。青春化敘事、偶像化包裝、強戲劇情節、多類型雜糅等創作手法,為革命影視題材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啟用年輕演員塑造“青春偶像版”革命者形象,為經典題材賦予清新風格,將主流價值揉入時代元素、將歷史史實適度藝術加工,無疑更加貼近年輕人的審美習慣,讓人們耳目一新。中國不缺乏史詩般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才能、誠意和耐心。這就要求創作者認真研究當代人的接受心理和審美習慣,不斷探求并深化革命歷史題材與藝術手法之間的美學關系,立足題材,超越題材,以新的方式挖掘和呈現革命歷史題材蘊含的理想主義氣質、浪漫主義精神,以及堅貞不屈、頑強拼搏的意志,走出一條持續收獲人氣與掌聲的創作新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文化強國建設的遠景目標,我們更需要回望和重溫走過的路,以富有時代感的藝術方式講述革命歷史故事,以新的藝術手法重新塑造英雄人物,以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特有的精氣神,彰顯理想之美、信仰之美、人性之美,滋養、陶冶和豐盈人們的內心,鼓舞人們滿懷信心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