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文化成就

發布時間:2021-10-21 10:32:46 | 來源: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 作者:李文堂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史,是波瀾壯闊的民族覺醒史、奮斗史與復興史,是黨領導人民并始終與人民一起書寫的文明更新史。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晚清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在中華文明至暗時刻,中國共產黨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領導人民走向文化變革與文明更新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 

一、推動了中華文化現代化,創造了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這種“激活”過程,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覺醒”與文化現代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啟蒙、文化實踐與文化創造的過程,是中華文明洗去舊日塵埃重放光明的過程。

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是一種人文精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包含了許多現代性的因素,理性、仁愛、包容、有教無類、選賢與能等精神,成為18世紀歐陸啟蒙思想資源。但在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時代,這種中國的人文傳統仍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需要自我更新,需要進一步現代化。這種現代化在晚清經歷了一個緩慢過程,而最終以文化革命的方式爆發,這就是高舉科學與民主旗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國共產黨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產兒,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也接過了文化啟蒙與文化革命旗幟,領導人民大眾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革命。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繼承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倡導自由、平等、個性解放、婦女解放等,有力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拿起馬列主義強大思想武器,抵抗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反對西方中心主義,走獨立自主的文化發展道路,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主張。

毛澤東一方面肯定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文化革命,另一方面也強調民族的獨立、尊嚴與特性,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首先是民族文化,強調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但中國文化應當有自己的民族形式,食洋不化或“全盤西化”是錯誤的。因此,馬克思主義也要和民族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當然,這種民族形式也必須是科學的,經得起實事求是的客觀分析,要用科學方法來清理古代創造的燦爛文化,剔除糟粕吸收精華,以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最后,這種文化也是人民大眾的,語言必須接近民眾。中國共產黨繼承新文化運動的文學革命精神,倡導白話文,改革文字,推動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轉變,動員大批黨的干部與知識分子走進工農的生活,形成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實現人民大眾的文化普及與提高。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認識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某些缺點,克服了其中的形式主義、洋八股等消極因素,克服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各種“左”的和右的教條主義,以中國為中心,以馬克思主義為方法,重建中華文明的歷史主體性,以實事求是的啟蒙精神,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時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取得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中國共產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堅守著中華文化的道德理想主義精神,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8年毛澤東就強調要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歷史文化傳統,認為“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1943年《中共中央關于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發揚光大。中國共產黨近年來所進行的反主觀主義、反宗派主義、反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這一運動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上的創造才能,一如他們在革命實踐上的創造才能。”正是這種“深相結合”,才可能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產生毛澤東思想這一偉大的文化成就,才可能以此引領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成功。

政治革命的成功為全國范圍內的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文化改造,增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與黨的文化領導權,同時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1956年毛澤東強調要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提出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做第二次結合。在與音樂工作者談話中,毛澤東將這種結合運用于文化領域,強調文化、藝術要以中國的為基礎吸收外國的東西進行自己的創造,有機結合起來,此后進一步概括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文化發展理念。

經過新中國成立后的長期文化實踐與探索,在吸取文化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開拓進取的文化實踐基礎上,我們黨終于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現代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它克服了極端文化保守主義、“左”的和右的歷史虛無主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在貫通、相互融合,保持了歷史連續性與動態發展格局,體現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精神,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明意識的覺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道路的“四個走出來”、關于中國特色的“四個講清楚”、關于“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結合”等一系列論述,有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明覺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文化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明根源與文明意義的理論覺醒,是建黨百年馬克思主義新文明觀的歷史總結。

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具有“文明蒙塵”的歷史意識,始終不忘民族復興使命,具有毛澤東講的“光復舊物”的堅強決心,堅持自力更生與文化自信,堅持“兩個結合”,才可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五大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傳統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創造了一主多元的文化體制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與一主多元的文化生態,有力推動了數字傳播技術時代的文化發展與文明交流時代的多元文化融合創新。這套文化制度與文化生態,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初步形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全面確立的文化體制基礎上,經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而逐步構建起來的。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制度的創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集中的黨,我們黨高度重視文化領導權、文化動員與文化傳播。黨的一大就對宣傳機構與宣傳工作作出明確規定,中央局設立宣傳部,李達負責宣傳工作。1921年9月1日在上海創辦人民出版社,由李達負責,出版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此外,改組《新青年》為黨的理論宣傳刊物,并創辦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以及《前鋒》《共產黨》《勞動界》《中國青年》《婦女聲》等刊物,各地創辦中俄通訊社、勞動通訊社、人民通訊社等。大革命時期,成立中央出版部與中央機關報編輯委員會,創辦《熱血日報》《中國工人》《婦女周報》等,并在漢口、上海設立長江書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于大革命的失敗使瞿秋白等人認識到無產階級文化領導權的重要性,所以成立中央黨報委員會,創辦《布爾塞維克》《紅旗周報》《斗爭》等蘇區黨的機關報和《紅色中華》《蘇維埃文化》等政府機關報,同時創辦紅色中華通訊社。蘇維埃政府還設立教育部,負責蘇區文化建設工作(各省設文化部,各縣設文化科),設立中央出版局,負責圖書出版事業,并成立工農劇社、藍衫團、高爾基藝術學校等,在國統區設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左聯和其他進步文化運動。這是文化體制草創期。

延安時期,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領導下,在蘇區文化體制的基礎上,形成了黨的一元化領導的文化體制的雛形,并得到系統化、公開化發展。黨報黨刊功能與新聞輿論地位被凸顯出來,一批具有歷史象征意義的新聞媒體誕生了。1937年《紅色中華》改名為《新中華報》,1941年《新中華報》又與《今日新聞》合并,集中力量創辦大報—《解放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整風運動后,1942年《解放日報》進行改版,增強了報紙的黨性、群眾性、戰斗性與組織性。1937年紅色中華社改名為新華社,1941年開始在各根據地建立多個分社,統一各地的對外宣傳,在新聞收集與輿論引導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曾全文播發《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首次播音,一年后首次用日語播音,開始了對外廣播事業。此外,還創辦了《解放》《共產黨人》《中國文化》等重要理論刊物,同時加強了對《中國工人》《中國青年》《中國婦女》的領導。圖書出版發行方面,創辦新華書店,由中央出版發行部(后又改為中央出版局)領導。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則代表政府工作,并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文委,負責文化工作。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延安新哲學研究會、政治經濟學研究會、魯迅研究會、延安電影團等各種文化團體也相繼成立。中央黨校與馬列研究院(后改為中央研究院)也建立起來,分別負責干部教育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此外成立著名的魯迅藝術學院,高舉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幟,促進文化統一戰線。

1943年3月20日,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設立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助理機關—中央宣傳委員會,撤銷中央黨報委員會。作為一個處理宣傳、文化、教育的辦事機關,中央宣傳委員會統一管理中央宣傳部、解放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黨校、文委和中央出版局,宣傳委員會書記為毛澤東。由此可見,延安文化體制凸顯了黨的文化領導權。

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宣傳部的職能凸顯,統管中央出版局、解放日報社、新華社,后來的出版委員會、《人民日報》、電影局都歸口中央宣傳部管理。這一戰時文化領導體制,強調黨的一元化領導,但仍保持統戰的彈性與活潑的文化生態,是一種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制度,具有強大的文化動員力,為取得新民主主義文化成就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堅強保障,同時也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后文化體制的基礎。 

(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構建

新中國成立后,在接管一些大城市舊的文化機構的基礎上,實現了黨對文化領導的國家化。1949年政務院設立文化教育委員會,負責指導文化部、教育部、衛生部、科學院、新聞總署和出版總署的工作。原中央宣傳部的一些職能劃歸國務院,如新華社改為國家通訊社,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為廣播事業局,均隸屬新聞總署,出版委員會取消,在出版總署下成立出版局,電影局隸屬文化部。但經過1952年與1954年兩次調整,新聞與出版兩個總署都被取消,出版局劃歸文化部,而新聞事業重歸中央宣傳部領導。改革開放后,新聞出版廣電事業的管理一度在國務院領導下相對獨立,但2018年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后,除了國務院下屬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外,其他都歸口中央宣傳部直接領導。此外,中央成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加上原有的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求是雜志社等都是中央直屬事業單位,這樣,新的文化領導體制已大大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而中央宣傳部重新成為直接或間接的文化領導機構。

這種黨主導的文化領導體制與延安以后形成的文化體制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與連續性,強調意識形態的集中統一領導。延安時期是戰時文化斗爭與文化動員的需要,而今天則是數字傳播技術時代媒體融合、文化傳播與文化斗爭的需要,都要破除條塊分割。但是,今天的集中統一領導,在管理體制上已發生了深刻變革。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領導體制雖然有許多調整與創新,但管理上依然由戰時延續而來,同時又缺乏當時統戰彈性與文化生態的補充。因此,它雖然有強大的動員力,但其指令性、計劃性管理缺乏活力,嚴重制約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不相適應。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探索,管理部門于1988年正式提出“文化市場”概念。黨的十四大提出文化體制改革課題,1998年文化部設立文化產業司,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開始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歷經10年按照路線圖、時間表基本完成改革目標。截至2012年9月,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6950家,核銷事業編制29.4萬個;全國有580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華書店、850家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單位、57家廣電系統所屬電視劇制作機構、38家黨報黨刊發行單位已完成轉企改制任務;文化系統2103家有改革任務的國有文藝院團有2093家完成改革任務;3388種應轉企改制的非時政類報刊有3041種完成改制;全國除新疆、西藏、青海外應改制的重點新聞網站,有80%完成改革任務。黨的十八大以后,更加重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以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規范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動文化立法,使《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等得以頒布實施,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立足中華文明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培育了多元文化市場主體,轉變了政府職能,改善了宏觀管理,既加強了黨的文化領導權,又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創造出一主多元的文化治理結構與充滿活力的文化發展生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奠定了文化強國的雄厚基礎

中國共產黨構建一主多元的文化體制的同時,也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并探索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發展道路,推動文化的繁榮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文化成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一)開辟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廣闊前景

建黨百年來,我們積累了豐厚的學術資源,形成了三大學術話語體系,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融通創新與話語建構奠定了學術基礎。

黨成立伊始就動員了一批革命知識分子翻譯、研究與傳播馬列經典。馬列經典的翻譯與研究,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兩個中文版的翻譯與研究,造就了一套廣為流傳的理論話語。陳獨秀、李大釗、李漢俊、瞿秋白、惲代英、張聞天、陳望道、李達、艾思奇、郭大力、王亞南等名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話語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以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何干之、呂振羽、侯外廬等人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以魯迅、瞿秋白、鄭振鐸、成仿吾、胡風、馮雪峰、周揚、胡喬木等人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文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改革開放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翻譯與研究也深刻影響了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建構。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就重視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強調要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文化遺產。毛澤東高度重視和支持范文瀾的經學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設立中國歷史研究室后,范文瀾任研究室主任,出版了《中國通史簡編》。郭沫若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新中國成立后黨高度重視古籍整理,整理出版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一大批古籍。根據1984年統計,新中國成立30多年整理出版了2000多種古籍。此外,也加強了對中國古代文史哲政經的多學科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改革開放后,“國學熱”興起,黨及時有力地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形成了龐大的學科群、學術機構與人才隊伍,傳統文化話語被激活,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基礎。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食糧,外國的古代文化包括啟蒙時代的文化,凡是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外國學術經典的翻譯與研究不斷活躍起來,如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三聯書店的“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華東師大與華夏出版社的“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系列叢書,都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經過100多年的西學東漸特別是中國40多年的改革開放,西方學術話語在中國學術界與互聯網上廣為傳播,已塑造了國內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框架,成為我們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基本分析工具。它深刻改變了現代漢語的表達,是中國思想現代化與文化創造的必要資源。 

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已擁有30多個一級學科、400多個二級學科,各種重點研究機構達到3640個,研究人員超過51.3萬人,產生了一大批優秀學者。但是,能夠充分利用三大話語體系進行融通創新的學術人才并不多,學貫中西、博通古今的思想性人才更少,需要打破學科壁壘,推動思想創新。毛澤東思想就具有這種跨學科的思想貢獻。毛澤東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思想家,與他的廣泛閱讀、博通三大話語有密切關系。除了眾所周知的馬列理論、傳統文史哲的修養外,他還接觸過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達爾文、斯密、孟德斯鳩、盧梭、康德、黑格爾、尼采、穆勒、斯賓塞、托爾斯泰、克魯泡特金、柏格森、杜威、羅素等人的思想或作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方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進行融通創新,而建黨百年來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這種融通創新注入了活力與動力,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打開了廣闊前景。

(二)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新文化運動,集中了大批文化人。從文學革命走向革命文學過程中,成長起一大批著名文化人,推動現代文學運動。鄭振鐸、茅盾的文學研究會與《小說月報》倡導革命文學,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田漢等人的創造社,后期轉向革命文學。1930年代成立了左聯,團結和動員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大批左翼作家,推動了左翼文學的發展。巴金、老舍、曹禺等也是當時的進步文學運動作家。以田漢、夏衍、陽翰笙、聶耳、冼星海、賀綠汀為代表的左翼文化人,在戲劇、電影、音樂領域創作了大量光輝作品,如田漢、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等。  

延安吸引了艾青、蕭軍、丁玲等大批作家,聚集在“魯藝”的旗幟下。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影響下,趙樹理、李季、孫犁、丁玲等作家從“小魯藝”走向“大魯藝”,創作了一大批代表人民文學的優秀作品。延安的戲劇、電影、音樂的創作活動也非常活躍,代表作有《白毛女》《延安與八路軍》《白求恩大夫》《黃河大合唱》《東方紅》等。 

新中國成立后的文聯與作協聚集龐大的作家與藝術家群體,發揮了團結與領導作用。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影響下,又一大批人民文學作品誕生了。如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梁斌的《紅旗譜》、楊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馮德英的《苦菜花》、歐陽山的《三家巷》、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柳青的《創業史》、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浩然的《艷陽天》等,都是“紅色經典”。在藝術方面,毛澤東從1956年到1964年就音樂藝術問題多次談話與批示,形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思想,對藝術創作逐漸產生了影響。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新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大型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等,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受到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深刻影響。

改革開放后從“朦朧詩”“傷痕文學”“尋根小說”“先鋒小說”到網絡文學的興起,反映出時代快速變遷與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特點。其間涌現出北島、舒婷、顧城等著名詩人,誕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長篇小說,如王蒙的《青春萬歲》、劉心武的《鐘鼓樓》、路遙的《平凡世界》、梁曉聲的《雪城》、陳忠實的《白鹿原》、王安憶的《長恨歌》、阿來的《塵埃落定》等。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347名猛增到11000多名,創作井噴,藝術手法多樣。根據不完全統計有2000多種作品有外文譯本,一批作家在國際上獲得各類文學獎。

改革開放后其他藝術門類也得到快速發展。音樂方面,以譚盾、瞿小松、葉小鋼等作曲家為代表的“新潮音樂”崛起,流行音樂大潮洶涌。繪畫方面,“85新潮美術運動”“新生代藝術”“新文人畫”等流派此起彼伏。電影方面,以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崛起,以王小帥、婁燁、管虎、賈樟柯等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迅速成長,電影業呈現高歌猛進的景象。這些都說明改革開放政策與文化體制改革極大激發了人民的文化創造力。

(三)人民文化權益保障與文化競爭力提升

建黨百年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新民思想,強調黨的知識分子要與工農兵相結合,推動文化的大眾化,高度重視文化的普及與大眾傳播。從延安局部執政到全國的全面執政,黨都將文化普及與提高、移風易俗視為一場文化革命。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就設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學和識字組,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新中國成立初期5.5億人口,80%是文盲與半文盲,95%集中在農村,而當時全國小學僅有28.9萬所,實際入學率僅為20%,因此我們迅速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與此同時,制定了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的方案。1956年國務院通過漢字簡化方案,發布推廣普通話的指示,1958年發布漢語拼音方案。2001年1月1日,中國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

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就積極推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群眾文化設施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利。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1956年文化部下發《關于群眾藝術館的任務和工作的通知》,對藝術館的性質、任務、編制和經費作出明確規定。到1965年,全國已有縣級文化館2598個,城鄉影劇院2943個,縣級以上圖書館562個,群眾藝術館62個,鄉鎮文化站2125個。改革開放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擴大。2005年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第一次提出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截至2020年底,全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4%,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6%;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2個、美術館618個、博物館5788個、文化館3327個、文化站4萬多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個。所有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美術館和90%以上的博物館已經實行免費開放,實現“無障礙、零門檻”。截至2019年底,有2176個縣(市、區)建成文化館總分館制,2155個縣建成圖書館總分館制,分別占比89.47%、91.9%;全國建成農家書屋58.7萬家,累計配送圖書12億冊,數字化建設的農家書屋達12.5萬家;全國群眾性文化機構有館辦文藝團體8094個,文化館(站)指導的業余文藝團體44.18萬個,館辦老年大學769個。可以說,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隨著中國人口識字率、受教育程度、城市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我們迎來了大眾傳播時代,廣大人民的文化與社交生活豐富起來。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占比99.7%;此外,我國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81億,網站數量達到443萬個,APP數量達345萬款。從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國內兩大社交平臺用戶數量看,新浪微博月活用戶數5.3億;騰訊微信用戶數12.4億,可見我國網民規模的龐大。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較快。中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速明顯高于GDP增速,是增長較快行業之一。201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4363億元,已占GDP比重為4.5%;全年共生產電視劇254部10646集,電視動畫片94659分鐘,故事影片850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共187部。到2020年底,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有6.0萬家,本年實現營業收入98514億元,比2019年增長2.2%,其中內容創作生產營收占比最高,“互聯網+文化”新業態則保持快速增長。隨著各類投入的增加,特別是有中央500億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的拉動,中國文化產業的GDP占比會大大提高,出版業、影視業務的發展速度會更快。目前中國新聞出版、電視劇產量世界第一,電影產量世界第二。2012年至201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呈現逐年增加態勢,在國內市場可以打敗好萊塢電影,不怕與他們競爭。此外,文化產品出口近年穩居全球第一。當然,影視、版權、創意設計等高附加值文化服務出口仍然較少,亟須推進高質量發展。總體而言,文化產業發展態勢強勁,前景樂觀。

縱觀建黨百年歷史,文化建設雖然走過一些彎路,但取得了歷史性的輝煌成就,為中國道路、民族復興與文明更新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