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化企業上市是我國發展繁榮文化產業的重要路徑之一。在“十四五”文化發展相關規劃中,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是重要內容之一。雖然文化企業上市還有很多困難,但仍應利用已有的有利條件,利用資本市場改革機遇,堅持不懈推動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壯大文化產業,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上市文化企業少市值占比低
2022年11月,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了5000家,總市值為90多萬億元。其中文化企業有多少呢?按照中國證監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文化類上市企業的數量是比較少的。這個分類指引的R門類為“文化、體育與娛樂業”,包括:新聞和出版業,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業,文化藝術業,體育,娛樂業。這些行業分屬四個行業主管部門。按照這個分類,去除少數體育企業,滬深兩市文化與娛樂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大約是60多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是1%多一點。
一些研究機構和智庫對文化類上市公司也有分類統計,得出的數據也不同。根據中國文化金融數據庫(CCFD),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對上市文化企業進行梳理,顯示我國境內外上市的文化企業有400多家。按這個口徑文化類上市公司的數量可以占到總數的8%,但其中核心文化企業也就是與內容生產關系較大的企業比例并不高。同時文化企業規模都比較小,市值為千億規模的企業很少,總體上市值占比比較低。
近些年,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文化企業上市形勢并不樂觀。2022年文化類上市企業數量大幅度下降,比2021年少了一半。2022年典型的文化企業上市事件是博納影業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首發募資總額為13.83億元。目前我國文化企業上市公司在地域的分布與經濟發達程度有密切關系,主要在廣東、北京、浙江、上海、江蘇五個地區,占了80%。
文化企業為何上市難?
我國社會經濟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但文化企業上市仍有很多困難,有些是由來已久的問題,有些是新因素造成的。
第一,文化企業特性。文化企業創始人一般對資本市場不熟悉,職業經理階層也不成熟,很多文化企業缺乏內控機制,財務制度和會計基礎不規范。這導致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機會就比較少。內容型的文化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有較高的社會關注度,“話題”敏感度高,容易引發輿情,這種特征導致監管部門對文化企業上市持謹慎態度。
很多內容型文化企業的業務模式是項目制,“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持續盈利能力較差,即便是頭部企業,常常在數年內也是依靠幾個項目支持財務數據。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一些公司通過綁定互聯網平臺能夠實現較為穩定的現金流,但仍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這對企業估值是非常不利的,企業的資本市場價值很難體現出來。一些較有規模的國有文化企業改制后,歷史遺留問題較多,也為企業上市造成了很多障礙。
第二,文化治理和文化市場監管的特點。文化企業是具有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雙重屬性的市場主體,文化屬性決定了意識形態管控的必然。文化企業上市牽扯多個管理部門,上市后的監管也有一些不同,如募資資金的使用上,在境外進行影城、娛樂業投資仍屬于被限制類。
第三,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的認識不足。例如,文化產業和文化生產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這種情況實際上更適合風險投資市場,主要依靠銀行信貸渠道獲得資金是不夠的。政府部門鼓勵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但需要引導資本市場了解文化產業特征。很多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并不愿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在文化企業上市問題上都采取非歧視冷淡的態度。交易所方面,雖然沒有明確限制,但遠未達到與國家“支持文化企業上市”的匹配程度。
文化企業上市四個有利條件
第一,文化發展戰略環境是有利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個目標要實現,不能僅僅依靠財政和公共文化服務部分,而是要同時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部分。而文化產業部分的壯大,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要鼓勵更多文化企業上市,需要更多具有市場能力的公眾企業。這些企業不僅能夠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上貢獻力量,完成國家文化建設任務,同時也更具備市場開拓能力,容易取得國際文化產業合作方的認可。
第二,文化經濟政策環境是有利的。鼓勵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是重要的文化經濟政策之一。雖然對文化企業上市具有不同的監管環境,但整體上是有利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要進一步擴大文化企業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規模,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指出,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再融資和并購重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支持符合科創屬性的數字化文化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融資。這些政策延續了以往政策基調,進一步為文化企業上市提供了政策保障。
第三,經濟形勢是有利的。“拼經濟”成為2023年之后最重要的共識,這對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資本市場是利好的。在拼經濟的版圖中,文化投資和消費是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上市公司提供更優質的文化產品,是文化經濟領域拼經濟的主要力量。
第四,資本市場改革形勢對文化企業上市是有利的。應該說,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為文化企業上市提供了最好機遇。一是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和擴容。北交所目前有170多家上市企業,主要面向“專精特新”、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北交所加速擴容是必然趨勢,這對文化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機遇。某種程度上說,文化企業上市在未來十年內會有一個黃金期。二是注冊制正式全面實施。注冊制的本質是放權給市場,核心是信息披露,但實行起來并不簡單,英美方式的注冊制是否適合我國資本市場也是需要觀察的。我國在2018年開始在科創板試點注冊制,2023年2月全面實施。目前看,注冊制試點打下了一個基礎,雖然上市審核效率還遠低于期望,但經過一段時間磨合會有好轉。由于清理“積壓”和“拼經濟”的需要,2023年開始,審核效率會大大提高。
只要堅持發展的主基調,文化產業發展仍有較好的外部環境。從近二十年文化企業上市的歷程以及未來十年發展趨勢判斷,文化企業上市可能將迎來最好的時期。
關于文化企業上市的幾點建議
堅持不懈推動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要利用好一、二級市場,利用好新三板通道和北交所,包括科創板和創業板,首先要從文化企業本身做起。
第一,要及早規劃上市,整合融資和市場資源。具備一定規模的文化企業要充分認識到企業上市對發展的重要性,要與專業人士溝通,對企業上市可能性有個基本認識。要與券商、中介機構以及基金等積極接觸,建立聯系,要建立資本市場生態圈或融入生態圈。文化企業的創始人和擁有者應以文化企業家的標準要求自己,完成資本這門課。
第二,要練好內功,規范發展。文化企業本身的問題往往是影響上市的最大障礙。提升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終究是文化企業發展的根本保障,一些經過“野蠻生長”期的企業,應及時發現瓶頸,判斷管理轉型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即可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和上市融資時機對原有管理模式進行升級改造,清理障礙,為進一步發展做準備。
第三,在上市方向上做好選擇。滬深兩市和北交所的各個板塊定位不同,文化企業上市要符合板塊定位。目前看,文化企業在北交所上市是最佳方向,如果能夠先掛牌新三板,就不能猶豫,盡快“上車”。其次是創業板,然后可以考慮境外上市,如新加坡上市。在企業屬性上,盡量向技術型、創新型企業靠攏。
在新形勢下,政府服務部門,以及承擔公共服務的國有企事業單位、行業組織等,還需增強緊迫感,完善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工作。
第一,完善一級市場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延長服務鏈,擴大服務面。很多服務部門建立了上市企業培育庫制度,在當前形勢下,入庫企業有可能“供不應求”,應推動更多文化企業入庫,或專門建立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庫。對入庫企業,積極在財政、稅收政策給與支持;積極對接資本,進行上市前融資。應本著邊規范、邊融資、邊上市的思路,積極服務文化企業,打好“提前量”,能掛牌的盡快掛牌,能上市的盡快上市。應成立文化企業上市專門工作組、專班等,聯合中介機構、專家服務文化企業。前一階段時間,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支持文化企業上市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的一些措施值得借鑒。
第二,充分重視北交所擴容歷史機遇,加快文化企業上市。雖然北交所并未將文化企業上市作為重點,甚至當下對文化企業可能還有不利因素,但總體上是對文化企業上市是有利的。在當前北交所擴容的形勢下,有上市潛力的企業首先來自新三板,首先應加快存量掛牌文化企業上市“變現”。新三板有六千多家企業,其中文化產業相關企業有10%左右,這些企業是未來文化企業上市的首選范圍。但這些企業并非天然能夠成功在北交所轉板上市,而是仍需要做大量工作。各地文化上市服務部門應將存量企業納入上市議程,聯合對應券商,敦促規范發展,補漏洞,補短板,加快上市工作準備。各地股權交易所(四板市場)已掛牌企業雖然規模還比較小,但由于已經開始進入規范管理階段,信息相對透明,也是良好的上市備選。
第三,推動文化企業借助綠色通道上市,研究文化企業上市獨立板塊可行性。在資本市場是否可以實行“文化產業例外”值得討論。既然文化企業有特殊性,結合特殊性進行機制設計就是符合邏輯的。應處理好加強監管與促進發展之間的關系,加強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協調,建立文化企業上市特別議事機制,推動更多文化企業進入上市綠色通道,或建立專門綠色通道。借鑒“科創板”、“創業板”經驗,研究和探索在交易所建立“文創板”的可行性也是有價值的。設立獨立的板塊,既可以鼓勵更多文化企業上市,也可以施行獨特的交易和監管制度,從而隔離文化企業上市特有的一些資本市場風險。 (作者金巍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