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實體專輯花樣百出搭售周邊 明星出專輯賣實力還是賣情懷

發布時間:2023-08-31 09:19:1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壽鵬寰等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今年8月,羅大佑發布概念專輯《愛·河·人·間》,同時公開本次專輯的實體配置——除常見的歌冊、實體卡帶,還有定制版卡帶播放機。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類似專輯+周邊的搭售方式,可謂屢見不鮮,且周邊的售價遠遠超過專輯本身。明星發專輯,究竟是賣實力還是賣情懷?

實體專輯配置花樣百出面向粉絲還是面向普通聽眾?

此次羅大佑的全新概念專輯《愛·河·人·間》,限量首批“珍藏精裝版書盒”包含羅大佑近萬字概念專輯撰文歌冊、實體卡帶,以及定制版卡帶播放機。這一套概念專輯定價2688新臺幣,加運費以及關稅到手,折合人民幣800元。

近年來,很多歌手、藝人發表的實體專輯外觀與配置可謂花樣百出,價格不菲。

劉雨昕首張個人實體專輯《XANADU》分為普通專輯和黑膠專輯兩版:普通專輯售價為233元,黑膠唱片售價是899元,實體專輯和黑膠唱片的定價都遠超常規定價。專輯的配置包含了仿銀器外殼、“昕”Logo CD、刺繡包包、歌詞海報、刺繡DIY體驗包以及寫真冊。

類似的例子,還有汪蘇瀧官宣的實體專輯被設計成娃娃機的造型;鞠婧祎《IX》附贈寫真歌詞本、海報、小卡片、成長年歷和徽章;易烊千璽實體專輯《劉艷芬》以“重量三公斤、136p寫真集、實木板等建筑材料制作”為賣點。

這樣的實體專輯在藝人的粉絲群體中都獲得高銷量的結果與“良心好評”,比如劉雨昕的粉絲評價,“233這個數字承載的有多少,背后付出的心血更是不必多說”;“我就想知道劉雨昕你這實體專輯造價這么貴能回本嗎?”但普通網友和聽眾卻是另一種態度:有網友就表示,只想聽個歌,卻要把那么多不需要的東西都得買回來,實在是不劃算。

實體唱片音樂屬性被忽略消費音樂還是消費明星?

唱片公司資深企劃胡鈺表示,唱片市場不景氣是不爭的事實,實體專輯在售賣時,往往會捆綁銷售附屬商品,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很多實體唱片,其音樂屬性早就被忽略了。”

現實中的例子在印證著這點:有追星多年的網友抱怨,“一次買幾百張專輯,就為了一張小卡和專輯限定的寫真集。專輯里的歌早在線上聽過了,拆完專輯之后,多余的CD要么1折賣出去回本,要么直接送朋友。”

原本小卡是免費贈送的贈品,但經炒作,在二級市場中,有些實體專輯附送的小卡一度賣出上萬元的天價,部分小卡甚至有市無價。有媒體調查發現,小卡之外的其他部分,二級市場售價低于1折。L偶像130元的專輯,拆走小卡后售價僅5元;B偶像組合139元專輯,無小卡版30元包郵。

這不禁令人發問:當下音樂產業的主消費到底是在消費音樂還是消費明星?

宇悅公司音樂總監櫻桃認為,這正挖到了市場的痛點,這兩種消費如果平分秋色,那么將會讓音樂市場經濟豐富多彩。“如果失去平衡,那我認為還是需要一些質樸的形態回歸,音樂生產力也是有類型區別的,至少專業和非專業這兩個概念大眾還是有的。兩種生產者自然做法是不同的,因為專注度不一樣。”

羅大佑的《愛·河·人·間》,采取磁帶加磁帶機的方式,除了捆綁銷售歌冊、定制版卡帶播放機,整張專輯包括七首歌,但除了《愛河人間》之外,大部分都是三四年前已經上線過的單曲。歌迷們認為,從市場價來講不算便宜,對歌迷并不夠友好,而且曲目上也有些遺憾。有歌迷表示,800元也不是買不起,可真要買了又感到很別扭,“一本書一盤磁帶再加上淘寶上售價幾十元的隨身聽著實讓人覺得不厚道。”但也有不少歌迷表示還是會因為支持羅大佑而購買。“這是羅大佑這三年藝術的結晶,是可以聆聽、把玩、收藏幾十年的藏品。”

在數字音樂經濟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實體專輯銷售的“內卷”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則很容易讓消費者與歌迷不買賬。因為這種營銷方式并非面向實體收藏愛好者,而是針對粉絲的“飯圈文化”。

音樂專輯捆綁銷售合理存在還是幼齡收割?

劉雨昕實體專輯《XANADU》售價233元,京東預售銷量六萬張。很多歌手實體專輯的所謂高銷量成績之下是粉絲們出于愛好大力支持。盡管粉絲們聲稱“良心”“超值”,認為自己喜歡的歌手甚至“不掙錢”,可現實情況是,專輯的配置與價格讓普通網友與消費者望而卻步。這是否說明實體專輯的“繁榮”景象呈現一種虛火?

資深樂評人小飛認為,面向粉絲推出的附屬品捆綁專輯而形成的高銷售量,既然存在,那么一定有其合理性,但這絕不代表音樂產業要走向一種過度幼齡消費形態主導的時期。

小飛表示,“我不是不贊同前面說的音樂周邊打包銷售的形態,只是希望業態平衡感好一些。”小飛認為,對于大多數70、80后來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必需的精神食糧,所以旋律和歌詞的真誠,決定了歌手的作品是否能被大眾記住。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歌手們憑借音樂實力響徹大江南北,這就是音樂消費的業態。音樂人發專輯門檻高,專業性和創造力都是需要時間和功力的深耕。而現在,依靠技術加持,各界明星跨界出專輯等變成一種錦上添花,就是普通人、業余愛好者也可以發布數字音樂。“所以周邊捆綁音樂載體打包銷售,在我個人來看就是一種付費GIFT,收的人高興愿意就好。”

只要在法律和法規允許的范圍之內,實體專輯自然有花式銷售的權利。只是,越來越多的實體專輯滿足聆聽需求的音樂價值被削弱,填補情感需求的情緒價值被放大,CD、卡帶、唱片等音樂載體反而成了整份實體專輯中最廉價的部分。這種狀況,無論如何,也難以讓喜愛音樂者高興起來。

文/本報記者壽鵬寰 實習生王佳懿

統籌/劉江華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