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22日訊 9月21日下午,一場題為“江南‘食’何處”的江南文化讀書會,在上海圖書館地方文獻館舉行。活動中,復旦大學教授徐靜波、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任軼、上海大學歷史系博士生鄒賾韜等嘉賓,先后圍繞《江南煙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間飲食》一書,分享了對“民間飲食與江南人文底蘊”的理解感悟。本次活動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客堂間”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聯合主辦,吸引到100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線下、線上共同參與。
與談嘉賓與熱心讀者在分享會現場合影留念
分享會伊始,徐靜波首先拋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江南飲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格外引人注目的?在他看來,宋代是中國市民飲食文化,也是江南區域飲食文化崛起的關鍵期。作為資深中日文化交流史專家,徐靜波也結合自身先前研究,介紹了紹興黃酒、鯧魚、豆腐等江南區域代表性食材在東亞文化圈的轉譯、傳播過程,“有很多食材的日文名,都是江南地區方言的直接音譯,這是個很有趣的跨文化交往現象”,徐靜波說。任軼認為《江南煙火》是一部眼光向下的,“就吃論吃”的佳作。她指出,飲食史書寫有很多模式,可以融合進科技史、帝國史、思想史等范疇,但無論怎樣“外拓”,洞察食物本身及其與人直接關系的食物“內史”,都是最具故事性的一種述說。任軼還結合在法國求學時,被德國籍室友推薦所謂“中國菜”——“菠蘿鴨”的詫異經歷,分享了對“江南菜”走出去的思索。“正如歷史上江南飲食是不同地形、不同區域飲食的交匯成果,江南飲食也可以在走出去過程中收獲更多可能性,我們應該積極看待這一現象”,任軼道出了她對江南飲食“世界性”的見解。
徐靜波(左)、任軼(右)在分享會上交流發言
在鄒賾韜看來,江南其實是一部可以被世人閱讀的“書”,五花八門的民間飲食,好比穿插在書卷內的精美圖頁,“凝望它,你會不知不覺地愛上江南這方土地。洞察它的細部,你又會更深入地認識先前見所未見的江南之美”。鄒賾韜告訴記者,他最近正在寧波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結合《江南煙火》開設系列文化沙龍。“希望更多讀者能在閱讀《江南煙火》時,“讀”出屬于自己的江南。人們童年嘗過的湯圓年糕、摘下的楊梅枇杷、腌過的雪菜臘肉,都是一個‘完整江南’不可缺少的拼圖”,鄒賾韜說。
分享會后,意猶未盡的讀者們邀請嘉賓留步,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個人對江南民間飲食的思考。有位讀者告訴嘉賓,自己早年間曾困惑于如何烹飪一碗正宗的“蔥油拌面”,后來請教供職于飲食公司的老師傅,軟磨硬泡求得了生抽和老抽調配比例的“秘籍”。這讓鄒賾韜一下子來了興趣,他表示在《江南煙火》姊妹篇《漁米之鄉》里,要好好寫寫“蔥油拌面”。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閱覽部主任刁青云表示,江南文化是上海地方文脈的重要根基,而江南文化的歷史內涵,又是多元立體的。這次上圖“上海客堂間”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合作,以民間飲食為關注點舉辦江南文化讀書會,對保護、傳播江南文化,乃至豐富當代江南文化實踐,都提供了積極的可能性。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