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羅鑫)全長82公里的大運河北京段,古跡豐富、人文薈萃,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印記。近年來,北京堅持保護第一,統籌做好大運河北京段沿線建筑遺跡和文物的保護修繕,實施文物保護工程220多項,讓古老文化遺產煥發新生機。
這是記者從13日在北京舉辦的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式·主論壇上獲悉的。大運河北京段近年來取得的文博領域建設成果集中發布,圍繞考古、文物保護、環境整治改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高質量文化供給等方面,亮出“成績單”。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說,北京近年來在推動以“一軸三帶”為骨架的保護傳承利用體系建設中,取得了標志性的成果。
據介紹,大運河沿線多個古建、遺址完成修繕,大運河文物保護再上新臺階。祿米倉倉廒文物建筑完成保護性修繕;萬寧橋“減負”,全貌得到更好的展示;通州燃燈塔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項大運河沿線文物及重要考古發現列入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運河考古成果豐碩。圓明園澹泊寧靜遺址經過連續多年的發掘,主體建筑“田字房”建筑基址已全部揭露,“田字房”建筑共有33間。白浮泉遺址、萬壽寺東路、路縣故城遺址等,以考古發掘成果,深化了對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的認知。
環境整治改善大運河生態。白浮泉遺址完成騰退、非文物建筑拆除等工作,初步建成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什剎海環湖環境整治工程打造了環繞前海、西海的3公里環湖步道。大運河遺產段(通惠河段)沿線設置88處巡查監測點位和9處水體取樣點,開展水質監測;全景VR相機、“文物e巡查”小程序等科技手段被應用于全段河道本體及環境風貌的專業記錄工作,對河段病害進行勘察、監測以及數據收集。
大運河沿線文化供給質量得到提升。大運河沿線博物館、類博物館數量有序增長,多家類博物館正式掛牌開放;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將于今年年底面向公眾開放;路縣故城遺址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市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2024年面向社會開放。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