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梁啟超誕辰150周年,我們如何讀懂“中國新民”?

發布時間:2023-11-30 09:19:3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高凱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電 題:梁啟超誕辰150周年,我們如何讀懂“中國新民”?

——專訪“中國新民: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展”總策劃杜鵬飛

中新社記者 高凱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中國之新民、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自由齋主人。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史學和新法家代表人物。為紀念這位同時在政治和學術舞臺為中國的現代轉型做出貢獻的巨匠,“中國新民: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展”日前于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啟帷,力求呈現這位“百科全書”式人物的思想歷程。


  梁啟超56歲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這次展覽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梁啟超?梁啟超有哪些思想特別值得當下的人們去體悟?他曾經的歐洲之行反映了自身對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何種思考?中新社“東西問”日前專訪此次紀念展的總策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予以解讀。


  “中國新民: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展”海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梁啟超誕辰150周年,我們從以這次展覽為代表的紀念中能讀懂什么?展覽命名為“中國新民”有何意義?

杜鵬飛:今年是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我們策劃“中國新民”展覽,本意是要紀念梁啟超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人物,同時也從中國的現代轉型視角作一次歷史梳理。

展覽圍繞梁啟超在中國現代性構建過程中的成果,以其不同時期的書法、拓本收藏等114組件作品作為線索,以其主編《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時刊登的圖像、自作詩文手稿、書籍文稿、個人影像等為主,分為“民族:文字收功,神州革命”“新民:古今內外,去塞求通”“國學:獨立之國,學問獨立”“余事:先輩遺墨,書藝復興”四個版塊。


  《新民叢報》時期的梁啟超及家人合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梁啟超主編,《清議報》,21.2×13.9×0.3cm,江門市博物館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庸言》雜志第一卷第十號,25×17.8cm,1913年,香港翰墨軒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至于展覽的主題“中國新民”,在第一個層面,所指正是梁啟超本人,“中國之新民”是他的字號,本身就有不一樣的意義。從更廣泛的層面說,“中國新民”也指梁啟超對于當時中國國民的倡議,這是展覽的核心立意。通過回顧100多年前梁啟超的相關思想,我們希望也能為當代文化的建構提供一種參照。


梁啟超獲頒一等嘉禾勛章并被授予中卿銜少卿所立的牌匾,江門新會梁啟超故居紀念館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梁啟超與清華大學淵源頗深。據了解,清華圍繞梁啟超誕辰150周年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在您看來,在清華紀念梁啟超有何特殊意義?

杜鵬飛:梁啟超先生是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和清華的淵源極深。1914年,先生來清華以《君子》為題做演講。在簡略比較英美教育與中國教育對人格養成的差異后,他引述《易經》中的“乾坤”二卦來解析他認為的“君子”:“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后來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1926年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第一屆研究生畢業合影,前排右起第七人為梁啟超。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另一方面,梁啟超曾在很多時候借寓清華園并著書,比如他在一戰爆發后所著的《歐洲戰役史論》,正是在清華園借寓期間完成。《歐洲戰役史論》是梁啟超重新認識西方國家、理解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起點。1920年歐洲考察回來發表的《歐游心影錄》與《歐洲戰役史論》一脈相承。這些對西方文明的反思,是梁啟超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價值的重要轉折點。梁啟超于1925年倡議成立清華學校研究院,并設立國學門,更直觀說明了先生與清華之間深厚的淵源。因此在清華紀念梁啟超先生,更有意義。

中新社記者:此次展覽更突出梁啟超哪方面的身份,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梁啟超?作為此次紀念展的總策劃,您認為梁啟超的哪些思想特別值得當下的人們去體悟?

杜鵬飛:梁啟超作為在歷史轉型時期出現的巨匠,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成就。梁啟超有很多身份,在這次紀念展中,最突出一個關鍵詞,我們認為是思想家。在先生提出的諸多開創性理念中,這次展覽最終落腳在學術上。梁啟超不僅是一個研究學問的人,更知道為什么要去研究。比如他當時提出的國學,是獨立之國的文化特質,這種超越性的見識,是思想家才有的智慧。


1902年,梁啟超發表文章《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文章中梁啟超首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這也是中國人在海內外首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對于當下的我們而言,梁啟超在很多方面的觀點都極為精彩。如果就此次展覽而言,我最想說的是他的家國情懷。

以家而言,先生在子女教育上廣獲贊譽,其子女皆為才俊。更值得關注的是,他們對自身的文化皆非常認可,無論是否身處逆境,愛國底色從未有改。


  梁啟超與梁思忠(右)、梁思莊(左)合影,攝于日本,1910年。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以國而言,梁啟超所談的國學,其實需要從更大的視角去理解,是一國立于世界之學問特質。

在個體層面,梁啟超曾說過一句話:“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么事可做?”此外,他所強調的獨立的人格、求真的精神,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值得體悟的。


章太炎為梁啟超所寫的挽聯手稿,24×9cm,1929年。內容為“進退上下,式躍在淵,以師長責言,匡復深心姑屈己;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逮梟雄僭制,共和再造賴斯人。”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梁啟超所謂的新民并不是“心醉西風”之流,也非“墨守故紙”之流,而是“國民獨具之特質”,是“一國之立于世界”的基礎。此次展覽如何呈現梁啟超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踐行者的思想與行動?

杜鵬飛:這個展覽對梁啟超先生在東西方交流里面的表達比較充分。比如通過一系列影像,展現1918年12月,歐戰告歇,梁啟超前往歐洲考察,用其非官方身份和社會影響力,積極與各國交涉,以期獲得各國支持,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同行成員有蔣百里、劉崇杰、丁文江、張君勱、徐新六、楊維新六人。梁啟超希望此次歐洲之行一是求一點學問,“看看這空前絕后的歷史劇怎樣收場”;二是向西方表明中國的主張、訴求和態度,為己國謀求實質性利益。對于世界形勢和中西文化,梁啟超的觀念在歐洲考察后發生了一次轉變。


  梁啟超在法國巴黎,1919年。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歐游歸來梁啟超發表《歐游心影錄》,從世界主義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在《中國人之自覺》篇章中提出“世界主義的國家”,主張“不能拿頑固褊狹的舊思想當是愛國,因為今世國家,不是這樣能夠發達出來。我們的愛國,一面不能知有國家不知有個人,一面不能知有國家不知有世界。我們是要托庇在這國家底下,將國內各個人的天賦能力盡量發揮,向世界人類全體文明大大的有所貢獻”。這些觀點如今看來,依然具有建設性。

中新社記者:此次展覽中,梁啟超的書法作品占比頗多,請問在展品選擇和最終呈現表達上有何考量?

杜鵬飛:梁啟超的一生雖操勞繁忙,留下逾千萬言的各類著述,在諸多領域貢獻至偉,但是他對書法所傾注的心血也是十分可觀可感的。你很難想象,他這樣一位大人物,不僅堅持每日臨書的日課,而且留下不可計數的書法作品。作為書法家的梁啟超被我們嚴重忽視了,我很想借助這次展覽,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梁任公的書法藝術,了解他獨特的書法面貌,以及他在推廣書法美育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


  梁啟超書法立軸,220×89cm,1920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供圖

事實上,梁任公在1926年曾受邀為清華學校教職員書法研究會做演講,由研究院學生周傳儒記錄,整理好發表在《清華周刊》上,這篇演講集中反映了梁任公的書學觀念。他認為書法是最優美、最便利的娛樂工具,不僅可以怡情,而且能夠“收攝身心”,具有“線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他曾言:“發揮個性最真切的,莫如寫字。”


梁啟超楷書七言聯,133×32.5cm,1925年。平湖博物館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本單元展出的作品,頗有一些是首次公開亮相,有幾件巨幅對聯,不單尺幅驚人,且書體有別于常見的任公字,可以窺見他在習書過程中的廣泛取法。比如其中一件明顯學習張裕釗,還有一件則受徐三庚、趙之謙的影響,這些作品刷新了我對梁任公書法的認知。展廳中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他1891年首次臨寫的《馬鳴寺碑》,可見剛剛18歲的梁啟超已有融匯碑帖的嘗試。最遲到1914年前后,他的書法初步形成“碑學為體、帖學用筆”的特點。在梁啟超書法作品的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其從傳統文人到現代革新者的多重身份,“獨立不懼”“清明在躬”正是他自身的寫照。


梁啟超舊藏《皇甫誕碑》拓本,24×13cm×76。江門新會梁啟超故居紀念館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本單元除了梁任公的書法作品,我們還展出了他所藏的《皇甫誕碑拓本》《孟璇殘碑拓本》《孔宙碑拓本》等經典碑帖,還有其晚年《節臨王羲之十七帖條幅》重溫帖學的實踐。他還十分重視廣東先賢書畫作品的集藏,并在題跋中留下自己的評述,這些在展覽中也有所呈現。從這些書畫、碑帖里的題跋中,觀眾能夠感受到任公先生為“書藝復興”所作的貢獻。(完)

受訪專家簡介:


杜鵬飛,“中國新民: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展”展覽總策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博物館管理與展覽策劃工作,兼從事書法創作及民國書畫史料集藏與研究。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