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石碣,是勤勞智慧的婺源人民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其營造的優美水景觀與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遺址遺存融合一體,除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深藏著獨特的傳統美學藝術。
申遺成功!一則“婺源石堨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消息不脛而走,這份世界級榮譽讓“最美鄉村”婺源又一次刷屏。
9月3日上午,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婺源石堨成功入選。
婺源石碣,對大多數人來說頗為陌生。石碣是什么?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憑什么能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圖源新華社
01
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的婺源,不僅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婺源石堨就是當地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水利工程,它以悠久的歷史、精湛的工藝和卓越的功能,默默地滋潤著婺源的山山水水。
堨(è),是一種古老的水利工程,也稱石堨。一是指堤壩,二是灌溉田地的水渠,它是古徽州文化傳承下來的特有名詞。安徽黃山徽州區和江西婺源縣歷史上都轄于古徽州,同樣也都傳承了“堨”這種砌石引水堰壩類型的水利工程。
由于地理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徽州區的古堨大都修建在豐樂河等較大河流上,其規模更大,在當地被稱為堨壩;而婺源縣的古堨大都修建在小河溪流上,其規模較小,在當地被稱為石堨。
安徽黃山徽州區和江西婺源歷史上由古徽州管轄,都傳承了“堨”這種砌石引水堰壩類型的水利工程。建造時間最早的鮑南堨距今有1697年歷史,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
而婺源石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至唐宋元時期,隨著大批北方士族的遷入,婺源石碣得到了更廣泛地開發與利用,至明清時期更是進入興盛期,形成了規模宏大、數量眾多、類型多樣的水利灌溉系統。新中國成立后,為推動農業發展,保障水源工程安全,婺源在前人修建的基礎上大力興修石堨工程。
婺源石碣,是勤勞智慧的婺源人民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其營造的優美水景觀與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遺址遺存融合一體,除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深藏著獨特的傳統美學藝術。
據悉,婺源石堨,是繼2016年泰和槎灘陂、2019年撫州千金陂、2021年潦河灌區、2022年上堡梯田“申遺”成功后,江西第5個“申遺”成功的古代灌溉工程遺產。目前,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處,江西所擁有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02
一場秋雨過后,位于婺源江灣鎮的汪口古村愈發玲瓏。村口的樂安河,碧水汪汪,那座成曲尺狀設計的平度堨上水流成瀑,喃喃述說著“田潤糧豐、旱澇保收”的傳奇故事。
平度堨呈南北向布置,南邊是雍水溢流壩,頂長120米,最大堰高3米,頂寬2米、底寬15米;北堨頭向河流上前折成九十度,長35米。堰體由當地工匠因陋就簡,就地取用當地盛產的毛石、鵝卵石干砌(砂礫填縫)而成。
這種看似簡單的建造卻蘊含著不小的科技含量,在不設閘門的情況下,既能平緩水勢,又便于通舟、放木,既解決了蓄水、通舟、緩水勢的需求,又為村莊周邊的農田帶來灌溉之利。平度堨是婺源最富盛名的石堨,也是最能展示婺源石堨壘石技藝的藝術珍品。
截至2023年,婺源縣現存壩長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計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數量之多、時間之久,世所罕見。
“罕見”之外,還有驚奇。婺源石堨在結構設計、建筑工藝、創新理念等方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壘石技藝的高超手法和卓越的水利工程技術。
在結構設計上,因地制宜,巧妙布局。婺源石碣一般修建在河流較窄、水位落差較大的地方,利用堅固巖體筑壩,攔截水流,抬高水位,不僅能夠有效灌溉農田,還能防洪、調節水量,滿足多樣化的水利需求。為了突出石碣的實用性,在建設規模上,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較大,分水渠道規模較小,實現了耕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在建筑工藝上,就地取材,技藝精湛。石堨的建造采用當地盛產的毛石、鵝卵石等自然石材,這些石塊未經打磨,長短不一交錯布置,輔以片石、礫石和沙子填充夯實,直接干砌而成,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這種施工工藝不僅保證了石碣的強度,還能夠有效傳遞水壓,因而石碣在歷經千百年的流水沖刷后,依然保持較好的強度和穩定性。建造師們還根據地形水勢靈活設計出一字形、V形、S形、拱形等形態多樣的石碣,既實現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樸素思想與實用技能,同時又展現出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水平。
在創新理念上,生態友好,科學管理。按照“深淘灘、低作堨,寬砌底、斜結面”的設計思路,婺源石碣既要能在蓄水期阻攔泥沙,減少水土流失,又能在冬修期掏沙補田,保護耕地肥力。同時,婺源石碣還融入了生態友好的設計理念,通過科學合理的布局和管理,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此外,當地村民還形成了每年中秋前后自發檢修石碣的傳統習俗,這種代代相傳的維護方式,使得婺源石堨的科學工藝和管護方式得以傳承至今,確保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長期穩定運行。
03
隨著婺源石碣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一古老而偉大的水利工程不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更為婺源縣乃至整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新標桿。
婺源石碣,它根植在過去、彰顯于現在、也提示著未來,當前婺源憑借建造的文化展館,讓其跨越時代的共時性得以宣傳和弘揚。
“文化展館是以直觀的、感性的、具象的形式體現水利文化遺存的精神氣質,其傳播度和認可度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江西省水利廳辦公室一級調研員,中華水文化專家委員會專家占任生說。
為此,江西以石堨文化基因為基礎,建造了一座石堨文化展示館,融合古老與時尚的元素,粘連傳統與現代技藝,借助文字、圖像、音頻和沙盤等豐富手段展示婺源石堨的前世今生,讓文脈的守正傳承與創新傳播相得益彰,為人們帶來愈發豐富的文化體驗與堅定的文化歸屬。
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未來,婺源應如何守護好這些藝術珍品?
強化科學管理。通過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如無人機監測、大數據分析等,實現對石碣狀態的實時監測與評估。同時,加強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合作,借鑒先進保護理念和技術,不斷提升保護水平。
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加大對石碣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講座、展覽、文化節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石碣背后的故事。此外,還可以制作和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以文化消費的形式促進石碣文化的傳播。
推進文旅融合。以提升旅游設施、優化旅游線路、豐富旅游體驗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積極參與國際水利合作與交流活動,分享石碣保護經驗和技術成果,推動全球水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