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人物志】
從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到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她在歌劇藝術道路上留下不斷求索的足跡;從北京保利劇院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她在全球舞臺上唱響中國歌劇好聲音;從“文華獎”到“梅花獎”,她不斷突破自我上限,追求更好。如今,她把目光投向整個歌劇行業,思索著中國歌劇的未來。
“喝咖啡還是喝茶?”這似乎成為今天都市日常生活常常面臨的選擇。作為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演員、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陳小朵也常常面臨這樣的選擇。不過,今天的陳小朵,越來越多選擇了“茶”。去年,陳小朵的博士中期音樂會上,她披上中式的斗篷,化身“虞姬”,深情演唱京劇《霸王別姬》南梆子的經典唱段,贏得陣陣掌聲。“歌劇生根于西方文化,但作為中國的歌劇演員,我一直在從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中汲取營養,這也是中國歌劇當代化、本土化的一個重要課題。”陳小朵說。
陳小朵的故鄉湖南是一個民歌人才輩出的省份,這位地道的湘妹子從小就愛唱民歌。考學時,她報考了中國音樂學院的民族聲樂專業。
第一次嘗試,以落榜告終。“這個行業僧多粥少,路不好走。”“這個專業全湖南最多招一個,你能保證拿第一嗎?”一時間,各種“勸退”的聲音向陳小朵涌來。然而,這些聲音激活了陳小朵的好勝心:“我行不行,怎么能讓別人說了算?”從頭再來,整裝再出發。第二年,陳小朵如愿被中國音樂學院錄取。
進入這所中國頂尖的音樂學府,結合自身條件并參考老師建議后,陳小朵做出了一個重要選擇:從學習民族聲樂轉向學習歌劇。雖然都是唱歌,但陳小朵自知在歌劇演唱的道路上自己還是個新手,她需要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趕上大家的腳步。1999年,陳小朵畢業,并進入中國歌劇表演的頂級院團——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
“剛工作,什么都不懂。排練的時候還被導演吼:‘你怎么走著貓步就上來了!’”盡管剛工作四年多,陳小朵就有機會出演了女一號,但她的成長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曾有一段時間,陳小朵的內心對自己、對職業產生了一些疑問:我能否做好演員?我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演員是一個很被動的職業嗎?我有多少選擇和空間呢……越思越想心越亂。她沒有想到,在演藝事業的瓶頸和徘徊期,一場越劇演出讓她找到了答案。
這天,一直陷在自我質疑困境中的陳小朵看到了某位自己仰慕已久的越劇名家的演出消息。她走進劇場,觀看這位演員帶來改編后的越劇經典劇目《梁祝》。舞臺上,新穎的戲劇設計令人耳目一新;舞臺下,陳小朵深深感動,心潮澎湃。謝幕時,陳小朵突然淚流滿面:“原來演員可以做這么多事!原來演員可以把一出戲設計得如此豐富!原來演員可以這么自由地進行藝術表達!”那天晚上,找到答案的陳小朵豁然開朗,她開始邁著更堅定的步伐繼續在歌劇藝術的道路上探索。
“做一名好歌劇演員。”帶著這樣的初心,陳小朵考入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繼續修煉自我。三年的碩士學習可謂碩果累累: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辦《呼吸云朵》個人演唱會、憑借《青春之歌》林道靜一角斬獲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憑借《紅河谷》丹珠一角獲得國家精品劇目展演“優秀表演獎”、憑借《蘇武》玉娘一角獲得第二屆中國歌劇節“表演獎”……可是三年下來,陳小朵改變了很多想法。她在畢業時這樣抒發內心的感受:“老師們無言身教的感染,讓我的焦點漸漸不再是自身,而是我們的行業:歌劇在當代,歌劇在中國,一個大而深遠的命題,可它卻應該是每一個歌劇從業人士展開思考與努力的落點。”
從那時開始,陳小朵就把推動中國歌劇當代化、本土化,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讓作品更富中國氣質、更多中國文化元素,為此歌劇《林徽因》應運而生。在這個項目里,陳小朵不僅是演員,還是制作人,她需要從全局把握整部戲設計、生產的走向。陳小朵為此忙得不可開交,“壓力很大,演員只需要演好自己的那一部分,而制作人承擔起了所有的責任”。她說:“從前,我們歌劇創作的傳統方式都是流水作業,編劇寫完給導演,作曲寫完給作詞,一步走完了再走下一步。”然而,在《林徽因》的創作過程中,陳小朵和團隊采用了倒推式設計模式:先形成總體概念,各個部門再開展工作。這個過程中,各個部門有機耦合、相互支持、相互諒解,最終形成一個滿意的結果。“雖然有些波折,但結果是喜人的。也希望我的探索能為當代中國歌劇創作提供一些新思路。”陳小朵說。
目前,在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攻讀博士學位的陳小朵,正在準備自己的畢業論文,她把中國歌劇當代化、本土化作為主題,融入多年來所思所學,希望在未來中國歌劇發展的進路問題上提煉出自己的思考。除了落實在筆頭,她還希望在實踐中繼續探索中國歌劇當代化、本土化的命題。“當代化、本土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從內容上關心社會發展的新進展,從題材上貼近當今時代的新內核。我的畢業劇目正在制作當中,將會在12月與觀眾見面。雖說畢業劇目不是‘規定動作’,但我‘愛折騰’,我會在這部戲里呈現我對中國歌劇當代化、本土化道路的理解和思考。”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