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朝佳兆圖 朱見深(明)
清代“姑蘇版”年畫《歲朝圖》
歲朝圖 齊白石
“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這是晉代詩人辛蕭詠年的詩句。元正亦稱“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一年節令時序開啟,美好喜慶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到來。因之,普天同慶,天下齊歡。
元正,又稱一歲之朝。人們為了慶賀這個歲首之朝,往往或歌以詩,或繪以畫等,采取多樣的形式表現出對新年的期盼與歡愉。“歲朝圖”應運而生。《漢書·孔光傳》云:“歲之朝,曰三朝”。顏師古注:“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從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便被稱為“歲朝”。“歲朝圖”(或稱“歲時清供圖”)或已產生。它通常以靜物為素材,配以賀歲的詩詞,通過畫中物品名稱的諧音、民俗寓意或歷史掌故,以祈求新年好運,春意盎然,讓奔勞一年的人們,感到親切溫暖、歡慰欣悅。
據有關文獻載,“歲朝圖”始于唐代,至兩宋,在宮廷中正式興起。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趙佶,每逢春節將臨,便命畫院的丹青妙手描繪冬季不能見到的花卉禽鳥,陳列在宮中以增添歲朝的喜慶氣氛。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幅“歲朝圖”應是北宋趙昌所作的《歲朝圖》,該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統而觀之,此圖畫面巨大,花團錦簇,鋪天蓋地、不留邊隙地鋪排,使之顯得典麗濃郁,燦若云錦。適逢花開,恰瞻新歲,細審此圖,畫心一座空靈通透的湖石,右傍一石亭亭如筍,四周或以雅潔的梅花、紅艷的山茶、清雅的水仙和美艷的長春花為素材,以朱砂、白粉、胭脂、石綠為基調,廣施鋪陳,巧飾取舍,從而使此圖繁而不亂,色彩和諧美艷。這種鋪排有序的安排,讓畫面展現出如蟄伏在四九寒天里的勃勃生機,透露著春天的訊息。這種意境富于清逸之詩趣,醇厚而有余韻,正是這幅畫作流傳千載而令人回味的審美所在。
畫家趙昌以擅繪聞名,他長于寫生,擅畫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蟲,注重對景寫生。宋人范鎮《東齋記事》:趙昌“每晨露下時,繞欄檻諦玩,手中調色彩寫之”。又自號“寫生趙昌”。
由此可見,從宋元始“歲朝圖”就已是歲末年初文人雅士應景的題材,從宮廷到民間莫不如此。其后,諸如明憲宗朱見深的《歲朝佳兆圖》以及民間或以“鐘道迎福”“百(柏)事(柿)如意”之類為題材的吉祥寓意圖等,無不如此。同朝傳諸后世的還有仇英的《歲朝圖》。陳洪綬的《清供圖》瓶中插梅,花綻新蕊,玉蘭輕舒,素雅中帶著清冷,雖佐以山茶吐丹,仍是“幾點寒英,用盡東風力”,給人以新歲明艷清新之感。其后的任伯年、蔣廷錫、吳昌碩等無不喜作《歲朝圖》。
在民間,“歲朝圖”同樣以年畫的形式出現在百姓的新年慶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乾隆年間以蘇州桃花塢畫家蔡衛源繪制的《歲朝圖》為粉本,木版刻印的“姑蘇版”年畫《歲朝圖》。這是一幅承前啟后、能夠反映清朝中期畫院畫風的年畫作品之一,描繪的是一處高門大第的庭院,亭臺、樓閣、水榭以及新年清晨人們歡娛的活動場景;遠景是披雪的山脈,近景是爆竹點火的孩童與折梅的仕女。全圖是以西湖孤山附近的行宮為背景而創作的。關于畫家蔡衛源,傳不詳,僅在該作品中記有其名。此畫在構圖上受到南宋和明代院體畫的影響,畫面中樹石、仕女、童子吸取了宋元以來花鳥人物的傳統;同時,又受到西洋“泰西畫法”的影響,采用了焦點透視和固有的中國散點透視相結合來表現建筑,其比例大體相稱,層次豐富,縱深感強。這兩種表現形式結合起來,既典雅工細,又不拘泥于傳統的視角。畫面上的詩文題跋,寫出了春節的熱鬧祥和:“梅雪爭春斗漸開,炮聲催轉歲朝來。紅爐圍座麟兒嬉,老翁攜杖步瓊臺。”
醇厚的節令民俗審美,令人心馳神往。“歲朝圖”的題材,正是元正節令的一種審美注腳。從“歲朝圖”的繪畫題材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為花鳥奇石,一為人物圖繪,另有歲時年景。其花鳥奇石類,常以瓶花為核心,點綴些許器物、仙花、瑞草、嘉果、奇石、文字吉語、古磚文玩等。這些花草果蔬,無不有著吉祥如意的含義。梅花象征著報喜,牡丹寓意富貴,瓶中荔枝意味著平安吉利,祥和歡喜。人物圖繪類則是借助于神祇,懸掛鐘馗、祖先等,祈祀驅邪降福。歲時年景類則主要描繪人們新年的歡樂場景。
關于“歲朝圖”歲首之慶,今人汪曾祺曾有評說。他在一篇散文中寫道:“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桌案,畫上題曰:‘山家除夕無它事,插了梅花便過年。’這才是真正的‘歲朝清供’。”
畫作的背后,體現的是中國人獨特的審美品位。唯有尊重自然,順應規律,回歸質樸,才能擷取大自然最美的春意。歲朝清供,其靈魂就在一個“清”字。
傳統的節日風俗,包含著人們對生命的自我關愛,為生命的延續賦予了諸多新意。閑話“歲朝清供”,為歷史存照,為文化拂塵,為中華傳統文化揚輝,無疑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之樂事,我們身在其中,樂其樂哉!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