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詩心點亮時代——詩歌類短視頻的媒介特征和文化內涵
編者按: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近日發布成果。
本屆優選匯以“中國網絡文藝這十年”為主題,吸引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機構和新文藝群體評論工作者積極參與,共有695個作品參評,其中長評335個、短評323個、微評37個。經過初評、復評、終評三輪專家匿名評審和網絡票選,并報中國文聯批準,最終推選出優秀作品50個,其中長評33個、短評15個、微評2個,同時評選出3家優秀組織。
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每兩年舉辦一屆?;顒又荚谇袑嵷瀼刂醒腙P于加強和改進網絡文藝評論工作、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等明確要求,有效團結凝聚壯大網絡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構建良好網絡文藝生態。
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拓展了優選范圍,首次將500字以內和五分鐘以內的微評納入優選范圍,包括視頻評論、彈幕評論、留言評論等新型文藝評論。匯聚了組織力量,在往屆個人自薦的基礎上增設組織推薦,中國文聯系統、中國評協系統、“中國文藝評論傳播聯盟”成員單位、中央與省級主流媒體等積極參與,較好地發揮了組織優勢。網絡投票互動熱烈,中國文藝評論網開發推出了投票專頁,入圍終評的103個作品吸引廣大網友積極投票34萬,引發了一輪網絡熱潮,充分體現了網絡文藝評論的特點。
即日起,中國網文化頻道將轉載發布部分優秀評論作品,以饗讀者。文章均為作者來稿版本,未經編校,不代表本網觀點。
詩心點亮時代——詩歌類短視頻的媒介特征和文化內涵
(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入圍文章,由作者參選提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1,已成為當下文藝生態的重要表征。近年來,凝聚詩心、點亮時代的詩歌類短視頻逐漸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豐富著新時代的網絡文藝空間。
一、“融”:詩歌+短視頻的媒介融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其中,短視頻用戶增長最為明顯,規模達9.62億,占網民整體的91.5%2。由這一數據可以得出,短視頻已經成為當下網絡空間的重要內容來源。綜觀當下的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可以發現,互聯網在文學傳播之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以短視頻為主要形態的創作實踐和傳播范例層出不窮,拓展著新時代文學的形象邊界。
就形式而言,在抖音、快手、B站、微博、微信視頻號等平臺上,以詩歌誦讀為基礎形態的短視頻層出不窮——眾多網友將自己原創或喜愛的詩歌朗誦出來,并通過“詩、畫、音”相結合的視頻形式發布出去,構成了數量龐大的詩歌類短視頻文本。除了網友自發朗誦之外,一些傳統文學刊物積極擁抱時代,帶領詩歌創作群體參與短視頻內容創作。近兩年,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攜手短視頻平臺快手發起了“快來讀詩,一起讀《詩刊》”(2021),“快來讀詩·春天送你一首詩”(2022)十佳朗誦作品征集活動,累計播放量破兩億。在詩歌名家、網絡名人之外,此次系列活動同時吸引到大量90后、00后詩歌新生力量參與其中。相對于紙面上的文字,詩人李少君在談及《詩刊》社和快手合作的系列活動時也提到,希望通過立體形象的短視頻“建立起詩歌朗誦、詩人形象的線上博物館”——這無疑是技術為文學本身帶來的巨大變革。
《詩刊》社、快手聯合舉辦的“快來讀詩”活動話題截圖
另外,通過聲音和視頻所承載的更大“信息量”,短視頻也在拓展詩歌自身的邊界。部分短視頻將詩歌和文旅資源融合,呈現出文學服務時代的全新樣貌。比如,江西星火文學雜志社將“把星火讀給你聽”系列誦讀活動制作成短視頻《去湖上點一盞漁火》(微信視頻號視頻),以詩心展示鄱陽湖美景,也讓江西風景更具詩意。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文學經典的重視,詩歌類短視頻中更是出現了“詩詞串燒”“詩詞rap”等極富網感的“古風大禮包”。依托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剪輯而成的《中國詩詞rap大會》(B站視頻)因風格輕松搞笑而貼近青年受眾。而一些以摘句為主要內容的“神仙詩詞”“虐心詩詞”“將詩詞寫進作文”等短視頻往往因詩詞動人心魄的力量而引發網友共鳴,引發點贊無數??梢哉f,以傳統詩詞為代表的文學經典構成了短視頻平臺“古風”系的重要內容。
“把星火讀給你聽”系列活動(《星火》雜志微信視頻號)
詩歌類短視頻的火爆也使更多網友關心傳統文化。葉嘉瑩、戴建業、歐麗娟等學人的視頻“詩詞課”在抖音、B站、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平臺深受歡迎,部分網友甚至將這些學術性較強的內容自發剪輯或搬運至其他平臺3,形成了二次傳播的合力。從粗略了解,到逐漸熱愛,再到深入學習領悟,詩歌類短視頻成為網友了解中國詩詞文化、感悟詩歌恒久魅力的助推力。
葉嘉瑩講蘇東坡(北京大學出版社官方B站賬號)
二、“正”:詩歌承載形態的創新發展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脈絡中,詩歌始終和時代同頻共振,無論是唐詩、宋詞、五四新詩還是朦朧詩,都具有成為“頂流”的文化潛質。短視頻作為新時代詩歌的重要承載形態,同樣包含著詩歌在當代創新發展的某些可能。
一是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回歸詩歌的語言屬性。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毛詩序》),我們常說,詩歌在創生之初就往往以吟誦形式出現;“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有宋一代,音樂廣泛進入詩詞的表現形式之中,增添了文學的臨場魅力。縱使現代詩不似古詩詞那般嚴守格律,但“音樂美”已然成為詩歌創作者的內在追求,而歌詞這樣一種“歌詩一體”的形式更是現代詩音樂性的集中體現。對于詩歌本體而言,其自產生最初即出現的誦讀、歌唱等非文本傳播形式,也暗含著跨媒介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詩歌本身就是一種以語言為載體,極具包容性的文學形態。
短視頻在豐富多樣的圖像之外,忠實地傳達了詩歌的吟誦過程,輔之以動人的音樂,是既符合詩歌發展規律,又適合網絡平臺傳播的現代表達。可以說,隨著視聽時代對傳統文學場域的沖擊與拓展,短視頻這一詩歌全新表現形式之中也包含著當代詩歌變革和自我提升的積極趨勢。
二是通過短視頻的傳播,發掘詩歌的社會屬性。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自《詩經》起,詩歌的功能就和社會息息相關。進入到現代文學的視野之中,“新詩成為在現代傳媒中生存并受其蔭庇的中國文學和文化的一部分”4,始終處在和傳播相互交融的脈系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文學形式的當代詩歌及其短視頻文化產品自然和傳媒相互關涉,和社會息息相關。
新媒介語境下的詩歌生態變得更加自由開放,詩人、學者以及詩歌類短視頻內容生產者都可以更加便捷地發表詩歌作品、傳遞詩歌知識。讀者或觀眾也可以在多種場景下完成詩歌的接受行為,甚至很多非文學愛好者、非詩歌讀者,也通過短視頻參與到了詩歌的“閱讀”行為之中。更重要的是,短視頻的社交特性為詩人和讀者帶來了“云上互動”的可能性,通過點贊評論、轉發分享、熱搜推薦等方式,文學內容本身可以得到廣泛傳播,內容生產者和觀眾之間也建立了更加親切可感的交互關系。
三是通過短視頻的影響力,凸顯詩歌的教育屬性。
“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中,詩歌天然承擔著教化功能,潛移默化地引導著中華兒女心中的精神情感和人文觀念。短視頻這種獨具影響力的承載形式,會更加彰顯詩歌在當下社會文化空間中的教育意義。
2022年6月20日發布的《抖音古詩詞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古詩詞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高達178億,短視頻成為古詩詞傳播的重要載體。這類詩歌內容主要來源于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同時,短視頻中的現當代詩歌更加貼近詩歌現場,使得詩歌創作者和受眾從詩歌的時代性、生活性中汲取精神力量,凝聚生命體驗,尋找情感意義,獲得融入詩意生活的無限可能。
《抖音古詩詞數據報告》
《快手詩歌創作高頻詞》
三、“騰”:短視頻時代賦予詩歌騰飛機遇
在媒介研究的范域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類似的觀點:一個時代中優秀的寫作者往往對媒介形態的變化和轉換異常敏感,并嘗試將自己的創作融入新的媒介形態之中。詩歌作為相對于小說、散文、戲劇而言的“微文本”,本身暗含著短視頻凝練化、個性化、情感化的部分特征,是相對適合媒介融合時代的文學形式。對于詩歌類短視頻內容創作者來說,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抓住詩歌這一特殊文體風格所帶來的創作機遇,從而提供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健康文化作品,正是短視頻廣泛服務人民,傳遞文學價值的重要一環。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詩歌類短視頻中所暗含的傳播量級、市場價值、受眾數量等評價標準同樣影響著當下時代大眾對文學意義及價值的認知,也使部分創作者追求短平快、純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短視頻文學底蘊、審美風格的精雕細琢。在豐富多元的文藝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之中,詩歌類短視頻創作者應該規避庸俗與媚俗、簡單化和純市場化的傾向,明確自身的創作價值——只有向詩歌的更深處開掘,尋求精神力量,才能提供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情懷的文化產品,才能達到吸引受眾、涵養人心的理想效果,從而守護每一位中華兒女文化精神深處的寶貴詩心。
《尚書·堯典》有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币灰饕辉?,一詩一畫,詩歌類短視頻為人們提供了以詩歌點亮情感、點亮生活、點亮時代的途徑,我們期待這種豐富多彩的文藝承載形式可以讓詩歌在新時代煥發全新生機,呈現更多活力。
注釋:
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國文藝評論》,2022年第1期。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2/0916/MAIN1663313008837KWI782STQL.pdf
3.當然,這種將長視頻剪輯為短視頻的內容傳播形式也會引發版權問題,這種情況值得網絡文藝版權研究者進一步關注。
4.董國政:《新時代詩歌與傳媒融合發展的向度》,《中國藝術報》,2020年12月17日。
5.比如,馬歇爾·麥克盧漢曾經援引拉馬丹在1830年前后的觀點:“報紙是書籍文化的終結”。與此同時,在世界的不同國家和地區,一批優秀的寫作者,如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羅伯特·勃朗寧、法國作家斯特芳·馬拉美、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等人均開始嘗試以報紙為載體,進行藝術模式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J].中國文藝評論,2022(01).
[2]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中國文聯人事部、中國文聯機關黨委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文化文藝文聯重要論述摘編(內部資料)[M], 2021.
[3]中共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新時代文學要牢記“國之大者”[J].求是, 2021(20).
[4]馬歇爾·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譯林出版社, 2011.
作者:謝雨新,南昌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