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8月25日訊(記者 宋柏霖)日前,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圓滿落幕,為期12天的盛會為世界打造了一場青春歡樂的嘉年華。在開幕式的點火儀式、國旗入場和文藝表演環節中,中國傳媒大學青年愛樂樂團演奏的《命運匯聚》、《國旗入場》和《青春友誼圓舞曲》三首樂曲華麗奏響,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大學生的青春活力與藝術素養。而在這些樂曲的背后是音樂家們用汗水突破的一個個技術難關,傾情完善的每個藝術細節。為此,中國網記者采訪了此次大運會開幕式的音樂主創成員之一我國青年作曲家鄭陽分享此次創演活動的經歷及多年來的作曲心路歷程。
青年作曲家鄭陽
中國網記者:作為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中《青春友誼圓舞曲》音樂的改編創作者,您的創作緣起是什么?希望通過這首作品展示怎樣的藝術內涵?
與音樂總監楊帆在大運會開幕式音樂曲目排練現場
鄭陽:作為剛閉幕不久的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音樂主創成員之一,我感到萬分榮幸。回顧起參與此活動的全過程,真可謂精彩紛呈、跌宕起伏、印象深刻。由于前期籌備過程正處于疫情期間,所以曾兩次延期。在這場持續三年之久的特殊拉鋸戰中,創演計劃和方案經歷了無數次的調整變化,回顧迄今為止我參加過的諸多創演任務,此次的波折之多前所未有。
大運會開幕式中的文藝演出環節經過多次壓縮,最終,曲目與時長都以極其凝練的狀態呈現。所以,我為本人負責改編創作的第三首作品(也是本環節的最后段落)《青春友誼圓舞曲》能夠精彩呈現深感幸運。這首作品展現了全世界青年歡聚成都、追尋理想、交流友誼的熱烈盛況,時長約4分半。其音樂改編創作的整體構思與理念,是將經典音樂元素與全新原創音樂元素有機融合與發展。其中,“經典音樂元素”是引用著名作曲家關峽老師經典歌曲作品《為祖國干杯》的主題旋律,并進行充分交響器樂化改編、發展與再創作。使這條膾炙人口的旋律在能夠顯著調動起大眾熟悉耳音聽感的同時,更賦予了其一種新穎的時尚感與青春活力,讓人感到煥然一新。另一方面,在全曲結構中還包含著很多的“全新原創音樂元素”內容,這些新創的音樂材料與經典音樂元素之間形成了豐富的邏輯關系。它們時而呼應對答,時而銜接擴充,時而穿插過渡,時而對比映襯等。在經過充分的發展演變之后,二者最終形成了融合統一的新面貌,隨后進入全曲尾聲并將音樂推向了情緒與色彩的頂峰,并將開幕式文藝表演環節華麗收束!
中國網記者:在您從事音樂創作的這些年中,還參加過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重要大型創演活動?
鄭陽:還曾受音樂總監——著名作曲家關峽老師之邀,參加過很多令人無比難忘的重要創演活動。例如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最憶是杭州”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響音樂會中,我當時負責改編音樂會的第三首曲目《美麗的愛情傳說》,這也同樣是一次將中國傳統越劇、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經典元素與新元素的創新融合。再例如在2017年金磚國家廈門峰會“揚帆未來”文藝晚會中,我負責的段落為第四篇章《海潮》中的《月亮月光光》。這首作品是對廣泛流傳于閩南及臺灣地區古老童謠的改編、發展與再創作。其深刻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最終以古箏獨奏、童聲合唱與交響樂隊的形式新穎呈現。
通過對比多項曾經參與的國家級大型創演任務,我所負責改編創作的作品都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都為中國傳統、經典元素與新創元素的融合體,通過實際效果充分證明了這樣的創意理念是非常恰當并成功的。雖然在國家級大型創演活動的創作任務中,大多都要攻克嚴格“命題作文”的重大挑戰,但在此工作過程中能夠得到的收獲與提高更是不可替代的。因為擁有了與眾多藝術領域的頂級專家們(包括導演、文學、音樂、舞蹈、舞美等等)互相交流學習的寶貴機遇,所以對于打開藝術視野、擴充知識結構、增強思維立體性,以及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等方面,都發揮出顯著效能。通過相關實踐經驗使我感受到,當作曲家在恰當的時機“跳出”單純的音樂空間,通過汲取綜合藝術、文化,乃至更廣闊的非藝術領域中的豐富營養來反哺于自身專業時,將帶來全方位的歷練與提升,對于作曲家的成長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網記者:您是如何開啟音樂學習之路的?
鄭陽:我有幸成長于音樂世家,祖父母畢業于魯迅藝術學院,曾作為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文藝戰士。父母與其他長輩,以及我的兄弟姐妹們也基本都從事音樂事業。但在我小時候,我并沒有被要求進行嚴格的音樂訓練,而是接受了長期潛移默化的熏陶與積累。長輩們更為注重我綜合能力、知識與興趣的培養,且我還擁有十分充裕的娛樂時間。所以說,我確實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幸福的童年,這對于我的性格與思維塑造起到了深遠影響。
到了初中階段,我突然自發地開始憑借靈感與直覺嘗試創作各種音樂。這個現象引起了家人的強烈關注,所以就帶我赴沈陽音樂學院拜訪了作曲理論界的老前輩劉學嚴教授。通過了解,他認為我是個好苗子,于是,我就在就讀普通高中的同時,開始系統地努力學習作曲理論相關知識與音樂技能,最終如愿以償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
與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作曲家秦文琛教授
而進入本科之后,才發現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正如剛才所說,在高手云集的我國最高音樂學府中,我的入學專業程度在同班同學中明顯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所以,在大學的前兩年中,我的狀態都是相當缺乏自信的。之所以后來我能夠實現蛻變,則要深深地感謝我的主科老師——著名作曲家秦文琛教授。從我入學第一天起,秦老師就敏銳地感知到了我的心理問題。他特別將我的專業小課安排在每周上午的最后一位,課后便帶我去吃面條,與我聊天談心。就這樣,我的心中枷鎖被逐漸化解,并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如今回憶起來,更加能夠體會到秦老師的用心良苦。
與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教授
在老師的悉心教導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我不斷攻克重重難關,高效率地學習專業知識、修煉專業技能、領悟專業思維。從大三開始從量變到質變,我的專業水平奇跡般地實現了突飛猛進,各科成績名列前茅并一直保持了下去,我的作品也陸續在國際國內各類專業作曲比賽中斬獲重要獎項。與此同時,秦老師向我人生中的又一位重要貴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教授推薦了我。葉老師也發現了我的潛力且肯定了我的才能,同時開始給予我全方位的指導與支持,并使我獲得了更多展示與實踐的寶貴機遇和平臺,加持我不斷實現飛躍式發展,這對于年輕人來說是極其難得且至關重要的。兩位老師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伯樂,能夠得到他們的真傳與提攜,是我莫大的幸運。
中國網記者:您認為您的作品有什么比較顯著的音樂特點嗎?
鄭陽:雖然我不同的作品也擁有著不同的特點,且不斷在新創作品中延展與突破自己,但還是可以總結出一些內在共性。我較善于以形象或抽象的畫面、色彩、戲劇等因素作為切入點獲取音樂靈感與結構邏輯,所以在表達和描繪內容意向、哲學思想、感性抒發等時,音樂效果也往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色彩感和戲劇性。此外,音樂張力強大、變化豐富絢麗、氣質棱角鮮明等,也是各界在對我作品的廣泛評論與反饋中,經常提到的創作特色。
眾所周知音樂是最為抽象的藝術,其沒有指代性和語義性。我創作特點中的重要優勢之一,便是努力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音響世界的可塑性與敘述性,顯著提升音樂的代入感,極致地調動聽眾的聯想與聯覺,從而引發強烈的思考與共鳴,獲得新穎的審美體驗。
中國網記者:民族交響詩《大運河》作為我國首部有關大運河題材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在上演后廣受業界好評,能否分享一下您創作的心路歷程?
《大運河》首演謝幕
鄭陽:民族交響詩套曲《大運河》是北京演藝集團、北京民族樂團的委約作品。創作過程耗時一年,并于2021年9月10日由著名指揮家譚利華老師與北京民族樂團在北京中山音樂堂成功首演。這部作品長達80分鐘,共由八個樂章組成,是我迄今為止所創作的規模體量最宏大的重要代表作品。其不僅是對于音樂整體駕馭能力與藝術積淀的一次綜合檢驗與挑戰,更使我獲得了能夠將個人在民族管弦樂領域的創作理念充分施展與盡情發揮的絕佳機遇。在這里我要衷心感謝北京民族樂團團長李長軍老師,他敢于啟用民族管弦樂領域的年輕新人來獨立承擔如此艱巨而重大的創作項目,彰顯了非凡的魄力與格局。
《大運河》的整體結構并沒有按照單純的時間或空間脈絡進行設計,而是以高度提煉升華的邏輯進行構思。內容不僅囊括了大運河全段(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歷史變遷、漕糧運輸、交通商旅、水利工程、藝術傳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浩瀚內容,同時站在更大格局之上引申至與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鏈接。其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概念與界限,既充分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璀璨,也彰顯出為世界文明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大運河》的創作深深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營養,同時廣泛吸納與有機融合各種風格、技術、理念等,呈現出立體化、多元化、個性化的創新藝術表達。
在創作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回避傳統和常規的民族管弦樂創作技法與思維,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藝術理念來構建音樂。力爭在創作風格、結構方式、配器效果、和聲運用、演奏技術等諸多方面都實現新的突破與創新。迄今為止,通過大規模的作品專家研討會,包括在《人民日報》、《北京日報》、《音樂周報》等各類重要媒體與報刊發表的音樂評論文章,以及各界的積極反饋與作品上演、獲獎情況等,充分證明了《大運河》作品的文化意義、藝術價值。
不久前,《大運河》入選了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作品資助項目,和2022-2023年度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時代交響——中國交響樂作品創作扶持計劃”,并剛剛結束了第一輪全國巡演。其中,最為震撼的便是6月23日于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的由全國八省市民族樂團超130人編制的聯合音樂會。在音樂廳中,這樣的規模與形式是在我國民族管弦樂發展歷史里史無前例,獲得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通過一部作品能夠把大運河流域多省市聯系在一起互相學習交流,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首《大運河》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音樂作品范疇,更成為了文化交流的紐帶。在全國巡演過程中我們還驚喜地發現,有一批《大運河》作品的忠實粉絲不遠萬里奔赴各地,只為再領略一次現場音樂會的效果。大家對于我作品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認可,就是對作曲家最大的褒獎和鼓舞。
中國網記者:您為何選擇用中國民族管弦樂的體裁來創作《大運河》這部作品?
鄭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藏,而中國民族管弦樂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孕育出的獨有載體。所以,用它來展現大運河文化是非常契合統一的,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領域目前正處于開拓與發展時期,存在著非常廣闊的挖掘和探索空間,這對于當代作曲家群體來說無疑是一個彌足珍貴的黃金機遇期。既需要潛心研究與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精髓,也要開拓思維、擅于借鑒、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源于獨有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沿革,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編制中的樂器構成,在音色、律制、技法、氣質等方面都與西洋管弦樂隊截然不同。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不僅在音色可能性與個性的豐富度方面特色顯著,同時也完全具備駕馭和聲性、多層次、復雜化、多元型作品的表達資質與能力。隨著音樂家們在作品文獻、創作理念、技術發展等方面的不斷擴充與探索,中國民族管弦樂相關體系將會持續發展完善,成為一個生長于中國優秀文化的經典音樂藝術表達載體。在此平臺之上可以承載無限廣泛風格、文化、技術與內容的實踐與發揮,這不僅對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對世界藝術文化的極大豐富與擴充。
中國網記者:現在的年輕人接觸與學習的音樂內容,很多是西方體系的音樂知識與理論,請問您是怎樣結合西方音樂創作手法來表達中國音樂特有的藝術內涵,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呢?
鄭陽:作曲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務。比如在學生時代,對于古今中外音樂歷史中所產生的紛繁創作風格與技法,通過研讀文獻、模仿寫作,以及有針對性的技術訓練與實踐等途徑,進行高效了解、學習與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過程。但當作曲家逐漸步入成熟期,就應當從側重于技術的狀態,逐漸關注并回歸于音樂內涵與藝術審美表達的本質。根據音樂內涵與藝術審美表達本質的需要,來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恰當的技術手段,進入由內至外、由本質到現象的有機創作過程,并在此基礎之上逐漸努力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音樂風格與道路,這也是產生音樂藝術精品的必要條件。
我認為,如果想在作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是能夠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獨創風格與路徑,絕不能困在本專業范疇之內閉門造車。而是需要擁有立體的知識結構、全面的文化修養、強大的感性能力、豐富的人生閱歷等。當這些因素與作曲本身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時,才有可能領悟理性完美輔佐并結合于感性的創作境界,從而實現真正的個性化藝術表達。
而且,身為中國作曲家應該深刻地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汲取豐富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營養,再與自身所掌握的一切作曲技術與理念有機融合,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開闊思維,勇于創新。中國風格其實也并非指狹義的五聲音階素材或明顯的民族民間音樂符號,而應是具有中國文化內在氣質、氣韻和美學思維的作品,以更高級的維度與更立體的格局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記得在2014年,我斬獲了美國巴洛基金國際作曲比賽“冠軍大獎”。當時,我提交了兩首作品,分別是關于中國傳統武俠文學內容的交響樂作品《千里》,以及西藏主題的大型室內樂作品《卡若拉》。
這兩首作品都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與世界范疇作曲技術理論相結合的作品。進入決賽環節時,各國的專家評委通過譜面的表述與音響的實際效果,被其中所蘊含的獨特中國文化氣韻與個性風格,以及開闊的世界性藝術表現格局所打動。最終以高出第二名整6分的優勢,贏得了此賽事唯一的“冠軍大獎”。這個例子非常有力地證明了此理念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并進一步堅定了我堅持不懈的信心。
中國網記者:作為我國知名的青年作曲家,您認為音樂在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中有哪些特殊作用?
鄭陽:我認為音樂是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從古至今音樂無國界,它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和財富。正是因為音樂藝術的特質最富有抽象性,所以其發散聯想性和多角度理解性的獨特優勢更為凸顯。同一首音樂作品,會給不同文化背景,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帶來不同的感受、答案與思考。音樂如同一種萬能媒介,能夠實現一種和而不同的奇妙共鳴,以豐富的精神力量與和諧的表達姿態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推動國際文化深入交流。
另一方面,西方音樂幾百年來發展至今,在某種程度上會面臨一種“飽和瓶頸期”,此時的世界音樂環境急切需要新穎的音樂思潮與理念來支持世界當代音樂的發展。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此時的中國當代音樂經過幾十年的積累與發展,正處于充滿青春活力、迅速蓬勃發展、潛在能量無限的崛起時代。中國作曲家群體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創作出的獨特音樂作品,必將會引發全世界矚目東方。
身處于這樣一個偉大的好時代,中國作曲家們幸運地迎來了大有可為的黃金機遇期。因為其承載著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為世界音樂藝術文化擴充與發展做出貢獻的重要使命。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