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2500多年歷史的侗族大歌如何讓海外“侗聽”?

發布時間:2024-01-08 09:32:1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林馨 劉俊聰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新社柳州1月5日電 題:侗族大歌如何讓海外“侗聽”?

——專訪廣西侗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楊永和

作者 林馨 劉俊聰


侗族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民間合唱形式。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曾“藏于深山”的侗族大歌“出山”又“出海”。這一古老的民族音樂,如何讓世界“侗聽”?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廣西侗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楊永和,對此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侗族古老的音樂,在兩千多年的歷程中,侗族大歌經歷哪些發展和變遷?

楊永和:侗族世居地主要位于貴州、湖南、廣西、湖北四省(區)交匯區域連綿的大山深處。侗族是個與詩歌有著深厚感情的民族。侗族沒有文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都是靠著歌聲代代傳承,素有“飯養身、歌養心”之說。從春秋戰國起,歷經南朝、宋代、明代,侗族大歌發展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

侗族由古代百越族人中的一支發展形成,而越人是善于歌唱的古老民族。西漢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劉向在其所著《說苑》一書中,記述了一段關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贊賞榜枻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漢字記音的方式記錄一首《越人歌》。由此可見,兩千多年前侗族先民越人就已是一個善歌的民族。

南朝時期,這類民歌又有所發展,祭祀歌、禮俗耶歌開始出現。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發展到較成熟階段。宋代詩人陸游所著《老學庵筆記》中已經有關于“仡伶”集體做客唱歌的記載。至明代,侗族大歌已在侗族地區廣泛流行,明末著名詩人鄺露的《赤雅》中有記載:“侗……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侗族大歌也在不斷嬗變。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不斷提升,不再受限于勞動時節的制約,而是想唱就唱;歌詞、曲調內容不斷豐富,從在山里唱給自己聽,演變成從大山唱到北京、上海,甚至走向世界舞臺。

中新社記者:如今,互聯網快速發展使娛樂方式發生劇烈變革。侗族大歌以何種形式重新融入現代生活?作為廣西唯一的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一古老文化?

楊永和:歷史上,侗族大歌的傳承主要為家族傳承,傳承載體為大歌“歌隊”。每個歌隊少則幾人,多則上百人不等,按年齡組合成兒童歌隊、男聲歌隊、女聲歌隊、老年歌隊等。歌隊成員白日干農活,夜晚或閑暇之際唱歌。隨著侗族大歌傳習地區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以及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侗族大歌當下的藝術生境正發生變化。

首先,侗族大歌的自然場域消逝。伴隨現代化的進程,侗族大歌的自然場域日漸消逝。外出打工的侗家青年越來越多,昔日終日飄蕩的侗族大歌,慢慢淡出侗族民眾日常生活。

其次,侗族大歌的禮樂功能衰減。在傳統侗族社會中,侗族大歌是侗族鄉村社會最為盛大的娛樂活動。但隨著流行文化沖擊,電視、電影、短視頻等娛樂方式層出不窮,侗族大歌從最為重要的娛樂方式,變為眾多娛樂方式中的一種。

為讓侗族大歌融入現代生活,近年來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各級政府建立非遺專門機構,落實專項經費鼓勵侗族民眾傳承發展侗族大歌;二是加大侗族大歌的培訓,提升歌師寫作、演唱藝術水平;三是舉辦民歌大賽、大歌節、旅游節等重大賽事和重大節慶活動,從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四是開展侗族大歌進校園、進社區活動,邀請侗族大歌傳承人普及侗族大歌。

如今,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數十所學校開展侗族大歌課程。一些當地年輕人也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平臺,在網上傳唱侗族大歌。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侗族大歌頻頻走向國際舞臺,它如何促進世界了解中國?

楊永和:侗族大歌是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民間合唱形式。它以大自然的萬千變化為摹本,其魅力在于模仿大自然的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多年來,侗族大歌頻頻走向國際舞臺,也成為中國展現對外形象的載體之一。

侗族大歌時而歌聲洪亮,時而悠揚婉轉,輕柔飄灑。高聲部如翻滾的長江,低聲部如叮咚不息的溪流,中聲部如徐緩深沉的小河。這種與西方樂曲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讓侗族大歌頗具東方魅力。

其次是侗族大歌中蘊含的深層次觀念。侗族大歌取材于自然界,代表侗族民眾千百年來對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理解,如蟬之歌、高山井水歌、踩堂歌等,以歌迎賓客、以歌傳情。侗族大歌中所傳遞的“和諧之美”,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民眾優秀品質的體現。

20世紀50年代后,侗族地區先后有歌手、歌隊赴法國、奧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國家表演,受到許多外國觀眾的歡迎。法國《世界報》曾以“迷人的侗族復調歌曲吸引西方觀眾”為題發表文章,盛贊侗族大歌是金秋藝術節的重要發現和成就之一。

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橋梁之一,侗族大歌不僅展現中國古老且神秘的文化魅力,還能以歌聲傳遞中國故事,增加世界對中國的了解。

中新社記者: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中,侗族文化如何發揮獨特作用?對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如何讓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找到中西共鳴?

楊永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可以促進彼此相互理解和尊重,打破地域、民族、宗教等界限。

每年,鼓樓、風雨橋、蘆笙踩堂、多耶、農民畫等代表侗族文化的“符號”吸引大批海內外游客,前往三江侗族自治縣“探秘”。

侗族文化如何發揮中西交流的“橋梁”作用?以侗族大歌為例,它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還是了解侗族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侗族文化走向海外可以進行以下嘗試:首先,侗族大歌需要用“本土化的故事、全球化的語言”傳播其文化藝術價值。要挖掘價值內涵,創新文化形態。例如在保留民族文化內涵及功能的前提下,嘗試讓侗族大歌與西方音樂結合。如廣西民族大學的學生曾將侗族大歌與西洋樂器結合,演奏出獨特之聲。

其次,整合各界資源,用技術革新激活文化傳播。可通過數據庫、在線設計平臺等創新方法,將侗族大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擴大影響,讓人們走近非遺、感受非遺并認識其核心文化價值。如將侗族音樂的文化元素(腔調)融入現代歌詞,讓海外了解這是侗族音樂曲調的同時,又知道歌詞內容大意。又如三江侗族刺繡、三江農民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力,許多優秀作品曾在韓國、法國、美國等國家展覽。通過海外交流平臺和影像傳播,讓三江非遺文化走出去。

最后,尋找“共性”需要加強交流,特別是中西方的直接交流。通過與外界的交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完)

受訪者簡介:

楊永和,侗族,高級政工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廣西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廣西侗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柳州市侗學研究會原副會長,三江侗學研究會原會長。長期研究侗族民間傳統節慶文化、侗族民間歌謠文化、木構建筑文化、侗族飲食文化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發表《關于侗族文化思考》《保護文化遺產先保護好傳承人》《三江侗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發展》等30多篇論文,本人與他人合著出版《風情三江》《侗族大歌》《走進三江》《民間絕技侗族瑰寶》等系列叢書。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