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新成果發布
實證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南海歷史事實 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發現大片陶罐”……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正在執行第500潛次任務時,潛航員發出的呼叫傳到了母船駕駛室里。
后經證實,這些陶罐來自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沉睡數百年的古代沉船。
隔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深海考古重大進展:我國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一號沉船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了首個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進行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由此,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正式啟動,中國深海考古開啟新篇章。
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和“獅子魚”號無人水下遙控潛水器,聯合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開展了3個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標志著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
今年6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海南瓊海發布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探明了兩艘沉船的分布范圍,獲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掌握了沉船遺址部分區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層堆積和埋藏情況,基本明確了沉船時代和保存現狀,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制訂和總結了多項深海考古調查的技術規范、策略要求和工作流程。
據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經考古調查確認,一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環形區和條形區組成。核心區為船體和大量堆疊有序、碼放整齊的船貨構成的堆積,長約37米、寬約11米,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約3米。環形區和條形區遺物數量少且分布較為零散。船體位于遺址核心區,上部結構不存,殘存部分大多被掩埋覆蓋,僅在部分位置暴露出隔艙板、底板等,可見10個以上分艙,發現2處疑似桅座結構。“一號沉船遺址遺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竹木器等,數量超10萬件。3個階段調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紅綠彩、琺華、單色釉、素三彩等瓷器,醬釉陶器,銅錢等文物890件(套)。其中,部分瓷器外底有款,款文有‘福’‘正’‘太平’‘吳文自造’等。”宋建忠說。
二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核心區南北長約21米、東西最寬約8米,以排列整齊、堆疊有序的原木堆積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鉛錫器等。散落區可見陶瓷器、螺殼和零星原木等。3個階段考古調查從二號沉船遺址共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遺物38件。
再現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位于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西北距離三亞約150公里。
關于其年代確定,相關專家認為,通過器形、裝飾紋樣等對比分析,一號沉船遺址的青花瓷器與景德鎮明代中期窯址及福建老牛礁、西沙群島盤石嶼一號、菲律賓利納號等明代中期沉船和吉林扶余明代中期墓葬的同類器物相近,其年代為明正德年間;二號沉船遺址青花瓷器裝飾的仙人乘槎紋樣具有典型的明弘治特點,其年代為明弘治年間。
在宋建忠看來,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開展的第三階段水下考古調查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是發現了“丙寅年造”的紅綠彩碗,“以前我們根據出水瓷器初步推測一號沉船的年代為正德時期,‘丙寅年造’的瓷器實證了一號沉船的年代”。
關于航路航線,有專家推測一號沉船的始發港可能為福建或廣東,經華南沿海沿岸航行后,從海南島東部穿南海西北陸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抵達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中轉地點。二號沉船在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中轉地點裝載原木后經越南中南部,穿過南海西北陸坡海域,經海南島東部,抵達中國港口。
宋建忠表示,兩處沉船中,一處船貨以外銷的瓷器為主,一處船貨以從海外輸入的木材為主。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同時再現了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
關強表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最重要的是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乃至絲綢之路研究都具有貢獻。
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相融合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中國以深潛技術為代表的深海科技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深海考古迅速起步,飛速發展。
在今年3月揭曉的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入選。
相關專家表示,該遺址考古調查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融合,標志著我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近岸或者島礁的淺水海域考古,潛水員主要借助水肺潛水技術裝備進行考古研究。而深海考古,由于水深遠遠超過了人體所能夠承受的壓力,必須借助潛水器才能到達沉船遺址區。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自2017年底交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后,主要承擔4500米海域范圍內的科學考察任務,比如地質構造勘察、水下考古、應急救援等工作。在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查中,“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記者了解,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深海考古調查首次應用了多種深海技術和裝備。如長基線定位系統提高了定位導航和位置標注的精度;使用潛載側掃聲吶、多波束測深系統、淺地層剖面儀、磁力儀對沉船遺址進行綜合地球物理探測;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和高清相機完成了沉船遺址分布區域的全景攝影拼接和三維激光掃描;使用潛載抽泥、吹泥裝置對計劃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區域進行了抽泥、吹泥作業;使用潛水器柔性機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積物、底層海水、海洋生物等樣品;采用載人潛水器和無人潛水器結合作業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調查的路徑和模式。
“2024年6月1日,我下潛執行SY686潛次,在這個潛次中,我們可使用的探測設備包括了測深側掃、多波束、淺剖、磁力儀、激光掃描設備和攝影測繪的高清相機。而僅僅在一年前的6月1日,我們執行SY566潛次在這里進行考古調查的時候,當時可選的探測設備僅有一種。”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傳緒說。
他表示,在過去一年中,解決了高精度定位導航、大范圍深海攝影測繪等技術難題,同時進行國產自研多波束和淺剖設備的研發與集成應用。“得益于國家在深海技術裝備領域的長期布局和積累,我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深海考古這一新命題之前,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歷時一年,摸索出了一套深海考古的技術裝備體系和流程規范。”
延伸閱讀
關于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后續的考古、保護、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一是持續做好考古研究。在全面總結3個階段調查成果基礎上,抓緊編制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考古工作計劃,開展重點發掘,最大限度獲取沉船承載的豐富歷史信息。開展南海重點海域及遠洋航線深海考古調查,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有序開展近海、深遠海水下文物調查,進一步摸清水下文物家底。強化研究導向和課題意識,深入開展深海考古重大課題研究和深海考古專用技術裝備研發。
二是加強沉船遺址保護,按照原址保護的工作思路,科學制定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水下文物保護規劃,明確具體保護措施。建立多部門協同聯動保護機制,加強沉船及周邊海域水面、水下監測。
三是深化研究闡釋與展示利用。加快考古資料整理和報告出版,及時向社會公布階段性考古成果。聚焦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持續開展航路、造船史等課題研究,為水下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提供學術支撐。依托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籌)等推出深海考古專題展覽。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