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1月21日 題:多國專家聚焦中華典籍 共話人權事業發展進步
新華社記者阮周圍、曹檳
“仁者愛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下為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多理念和思想,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倡導包容和多元,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懷。
這些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與當代世界普遍遵守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可持續發展”等理念不謀而合。11月20日,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召開的“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厚植深沉歷史底蘊的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獲得多國專家的點贊。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各個文明體,共同締造了人類人權文明的豐富形態。從中華典籍中探尋人權理念的淵源和發展,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更能為當代世界的人權事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推動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中外專家紛紛表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追求平等與公正,天下為公等理念和表達,形式雖然不同,但在內容上,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現代人權理念是敞開的。
瑞士前駐華武官、歷史學家賀彼德表示,中國古代思想流派紛呈,但其主要關注點之一都是對人的保護和愛。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對政府持不同態度的儒家和道家都關心整個社會的福祉和良好運轉。
發展權在人權話語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包括個人發揮其潛力等,強調社會實現共同繁榮的權利。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校長、聯合國發展權專家機制主席兼報告員邦尼·伊博哈沃說,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注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協調,倡導社會責任、倫理治理和包容性發展。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為如何在道德上追求發展以造福個人和社會提供了見解。這種哲學鼓勵我們超越個人主義的發展觀念,推廣優先考慮社會責任、道德治理和包容性增長的模式。”邦尼·伊博哈沃說,“隨著世界繼續面臨多方面的發展挑戰,包括儒家倫理框架在內的整體方法可以指導我們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續的全球社區。”
中華文明中所蘊涵的人權思想,對當代中國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影響。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魯廣錦認為,當代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突出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主張在發展中保護和促進人權,強調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無不蘊含著中華文明的人權思維邏輯,這也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具體體現。
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大學共同主辦。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巴基斯坦、日本等國家的200余名專家學者與聯合國國等際機構代表,以及國內有關部門、社會組織代表參會研討。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