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春劇的轉型痛點在哪?——思考近年青春題材網絡劇的創作趨勢
編者按: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近日發布成果。
本屆優選匯以“中國網絡文藝這十年”為主題,吸引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機構和新文藝群體評論工作者積極參與,共有695個作品參評,其中長評335個、短評323個、微評37個。經過初評、復評、終評三輪專家匿名評審和網絡票選,并報中國文聯批準,最終推選出優秀作品50個,其中長評33個、短評15個、微評2個,同時評選出3家優秀組織。
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每兩年舉辦一屆。活動旨在切實貫徹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網絡文藝評論工作、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等明確要求,有效團結凝聚壯大網絡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構建良好網絡文藝生態。
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拓展了優選范圍,首次將500字以內和五分鐘以內的微評納入優選范圍,包括視頻評論、彈幕評論、留言評論等新型文藝評論。匯聚了組織力量,在往屆個人自薦的基礎上增設組織推薦,中國文聯系統、中國評協系統、“中國文藝評論傳播聯盟”成員單位、中央與省級主流媒體等積極參與,較好地發揮了組織優勢。網絡投票互動熱烈,中國文藝評論網開發推出了投票專頁,入圍終評的103個作品吸引廣大網友積極投票34萬,引發了一輪網絡熱潮,充分體現了網絡文藝評論的特點。
即日起,中國網文化頻道將轉載發布部分優秀評論作品,以饗讀者。文章均為作者來稿版本,未經編校,不代表本網觀點。
青春劇的轉型痛點在哪?——思考近年青春題材網絡劇的創作趨勢
(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入圍文章,由作者參選提供)
在全球經濟進入下行周期的市場環境下,新時代洪流中的少年尚未完全褪去青春期的懵懂,就要頂著現實的“迎頭痛擊”,抓住社會轉型的機遇,肩負經濟增長的責任,踏上從迷茫、莽撞的少年到甘苦自擔的青年這條成長之路,開啟人生新篇章。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近年一些主創團隊將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手法接引到原本以校園為主要場景、以早戀為核心情節的現代青春劇。這一嘗試頗多閃光之處,聚焦社會熱點,展露集體痛點,與時代心緒同頻共振,描畫現實境遇之中痛苦掙扎、自我懷疑、重新振作、勇往直前的心理群像,產出了一批作為暑期檔亮點的青春題材網絡劇。
從觀眾反饋來看,今年暑期檔的《少年派2》(2022)和《歡樂頌3》(2022)自帶前作粉絲的流量,市場數據卻先后隨著劇情推進而高開低走。《少年派2》與前作大相徑庭的人設、突兀的感情走向和混亂的敘事思路導致前作粉絲不滿。《歡樂頌3》的口碑甚至慘遭“滑鐵盧”,主創團隊因急功近利地追求話題度、舍棄劇情質量而飽受爭議。從表面上看,這或許體現出原創續作難以企及改編前作的創作水準。然而,應該注意到來自互聯網原住民的多元化自主表達,以及觀察類和辯論類綜藝、創新訪談節目、視頻網絡日志(以Vlog為代表)等新銳形式,分別從廣度和深度上給原本瞄準年輕觀眾的青春題材網絡劇帶來嚴峻考驗。當下的重點不在劇本原創與否,而在于主創人員能否巧妙應對這雙重考驗。網友對于披著現實主義外衣的偶像劇、打包式的現實話題劇等忍耐已久,《少年派2》《歡樂頌3》等適逢青春劇的轉型臨界點,又未能靈活處理市場慣性與新興社會倫理觀念之間的關系,所受冷遇具有代表性。
青春劇的轉型痛點在于避免創作惰性,主動聽取Z世代和新女性的心聲,彌補既有青春敘事的現實缺位,從單一的青春傷痛敘事視角轉向開放的個人、家庭、社會多重敘事視域,從社會倫理和社會事件的廣覆蓋轉向帶有顯性互聯網基因的深挖掘,褪去“戀愛腦”“顏值正義”“霸總”“狗血橋段”等亞文化色彩,反思“霸凌”“暴力”“擦邊”等不良現象,打破“雌競”的刻板印象,塑造敢于熱愛、奮進有為的青年形象。主創團隊應有積極探索現實題材的野心,著眼于少年向青年過渡時期的焦慮,捕捉寶貴的少年銳氣,以個體與自我、他者的和解為要旨,剖解現實的深層感受性,變被動的麻木接受,為有意識的觀念迭代,乃至腳踏實地的積極行動,帶給成長中的年輕觀眾以溫馨的陪伴感、充盈的認同感、澎湃的勵志感。
要想解決青春劇的轉型痛點,就要充分尊重受眾心理。青春傷痛敘事不能被簡單地輕視為少年人“為賦新詞強說愁”,實際上,主創團隊要用心考慮的正是怎樣才能摒棄說教,推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詞”,講述少年人真實存在、感同身受的“愁”。在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個體都需要迎接現實的鞭笞,憑借難以計數的汗水和淚水,去收獲成長的碩果。成年人有成年人的辛酸,少年人有少年人的困窘。青春劇如果不能直面青春期的陣痛、成長過程中的挫敗,療愈不可見的情緒性創傷,那么就不能切實幫助目標受眾在離開校園和家庭的“保護圈”之后,走向廣闊而真實的社會生活,逐漸學會在成熟的行為模式和集體意識之中安放自身,完成現代社會人格的定型。
以高分原創短劇《我在他鄉挺好的》(2021)為例,該劇剖白了80后、90后獨自漂泊他鄉的心跡,包括落寞與期許、選擇與失去、冷漠與信任、寂寞與感動、疲憊與松弛、遺憾與喜樂、躊躇與堅毅等,20余萬人在豆瓣為它打出8.1分。主創團隊在精心鋪展的都市生活圖景中,深描數個具有典型性和代入感的現實樣本,剖析個人價值實現、原生家庭關系、社會幸福觀念等問題,使身負不同經歷、身處不同境遇的觀眾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的縮影。該劇的可貴之處在于不回避艱難取舍的人生困境、孤獨無助的生存困局,同時提供了充滿精神氣、有希望的故事內核。一句“胡晶晶,你疼不疼啊”,給足了受眾“扎心”的情感沖擊,又悄然慰藉了“打工人”心底無處言說的苦楚。雖然劇情不乏“倉促”“亂燉”等通病,但是其可圈可點之處,或能為思考青春劇的創作轉型趨勢帶來啟發。
同年,嗶哩嗶哩(B站)出品了《突如其來的假期》(2021)。這部作品與《我在他鄉挺好的》同為12集的短劇,專注于表現青年女性細膩的情感脈絡,大膽采用意識流的運鏡、鮮艷厚重的色調和夸張的戲劇化表演,凸顯光影美感,主張“在黑暗的日子里,要堅信前方有光”,整體呈現出詩意現實主義面貌。該劇用黑色幽默來消解至親去世的沉重與孤獨,極具藝術性和先鋒性的視覺表達讓人眼前一亮,特意選用“重新定義中文說唱”的片頭曲《她和她和她》,配合“你已經很棒啦”的歌詞,成功輸出“每個年紀都有每個年紀的尷尬,所以tough一點兒也沒什么不好的”“如果你無法成為山頂上的一顆蒼松,就做山谷中的一叢灌木”這類暖心金句。可惜主角的性格略顯矯情,行為邏輯不夠自洽,情節設置太過小眾,且有虎頭蛇尾之嫌,最后該劇得到5.2萬人評出的豆瓣7.3分。
目前B站正在播出《三悅有了新工作》(2022)。該劇延續了快節奏的短劇風格,以坐標幸福路998號的殯儀館及周圍的“傷心面館”、醫院為主要場景,讓觀眾跟著一位95后女性殯儀館化妝師的視角,來觀察“生的守門員”“死的擺渡人”等職業的嚴肅與溫情。就目前的觀劇體驗來說,劇情緊扣生命尊嚴的主題,從“入殮無小事”的職業操守、“除死無大事”的人生哲學,延展到親子關系、重男輕女、肺癌晚期、互助式養老、阿爾茲海默癥、猝死、抑郁癥、醫鬧、婚內出軌、網絡交友詐騙等方方面面的社會議題,敘事明快,熱點、笑點、淚點高頻交替,“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的立意尤其彰顯出主創團隊深耕于世態現實、重建樸素正義感的人文情懷。
從近年青春題材網絡劇的創作趨勢來看,主創團隊緊跟日新月異的輿論熱點,越來越注重選題的時效性,同時著力于展現女性力量,描摹女性群像。因此,對于“網感”的悉心揣摩與對于“大女主”的深刻反思或能有助于青春劇繼續走好轉型之路。
第一,從“網感”+到“網感+”,完善現實主義青春新表達。
自2012年“互聯網+”的概念被提出以來,互聯網技術革命重構了經濟社會形態,形塑了新的網絡文化環境。“網感”指的是創作主體習得網絡用戶意識、感受網絡情緒共振、關注網絡熱點觀念、輸出優質網絡內容的能力。在文藝創造和評論領域內提倡“網感”,是為了讓文藝產品適應當代網絡文化生活,滿足年輕化、大眾化的精神需求。2016年后,短視頻的迅疾發展和個人電子設備的普及帶來了依賴算法的內容推送機制。大數據能夠“猜”到用戶喜好,提升用戶體驗,向用戶精準“投喂”所需的知識信息和情緒價值。在“流量為王”的新媒體行業,各路自媒體創作者絞盡腦汁地激發受眾的各式獵奇口味,拋開社會負面影響不談,確實賣力挖掘了視覺內容推陳出新的可能性,使得網絡劇的主創團隊面臨前所未有的創新壓力。
疫情之下的社會氛圍有所變化,被動的社交安全距離和被迫的大段居家時間導致社交障礙、家庭沖突的升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觀眾期待揭露生活現實、觸達心靈深處、適宜不同年齡層次觀看且新奇有趣的文娛作品。這就要求網絡劇在編劇方面容納層出不窮的網絡“熱點”,同時保持百試百靈的“合家歡”調性;在拍攝方面,兼容低技術門檻的個人移動設備,并且盡量滿足較高水平的視聽享受;在剪輯方面,平衡“短頻快”的網感和長線敘事的連貫性;在美學方面不能忽略想象力和現實性,忌粗糙、懸浮、空洞。
《歡樂頌3》定位浮泛的人設拼盤、近乎“融梗”的熱點大雜燴招致觀眾反感。《少年派2》有不少片段經網友“二次創作”之后,戲劇張力更加凸顯,變成精彩的短視頻。這些“網感”強烈的片段放回到節奏相對緩慢的主角成長線中,就略顯粗糙。而《我在他鄉挺好的》則以精細、新穎的網絡宣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說明浮于表面的網絡熱點、熱梗、熱門人設和現實題材簡單相加,不足以產出優質青春劇,有必要反芻編表導、攝錄美、混剪調等方面所受網絡批評和爭議,體察新時代審美嬗變,深入領會現實主義的本質,變生硬的“網感”+為有機的“網感+”,將所謂的“網感”內化為與時俱進的勇氣、洞察趨勢的眼光、精準明晰的定位、新穎曉暢的表達等,完善“網感+”現實主義青春新表達。
第二,從假“大女主”到真“人間清醒”,樹立敢想、敢做、敢當的獨立青年形象。
《少年派2》以只身闖蕩職場、性格勇敢無畏的年輕女性林妙妙為主角,原本很有新意。此前觀眾已對套路式、開掛式的假“大女主”煩不勝煩。林妙妙的出現符合觀眾對于“00后整頓職場”的想象,她敢于反抗職場不公待遇、拒絕利益至上的“唯流量論”、不懼與“渣男”針鋒相對,在不斷遭遇挫折的過程中迎難而上。如果主創團隊沒有頻繁對她進行莫名其妙的“降智”操作,并“按頭”撮合一位隨叫隨到的全能型學霸男友,讓男性作為女性保護角色,來解決她遇到的所有困難;而是克服創作惰性,放大“反套路”的亮點,讓她借由新媒體行業擔綱“職業體驗系列”的新手身份,去理解真實的弱勢群體處境,如此,尊重蘇醒的性別身份意識,洞察角色的內在蛻變,讓每處情感落點有據可依,勾連兩性、家庭、職場、養老等不同情感維度,滿足多元的心理訴求與審美口味;那么,該劇其實有潛力成為青春劇的標桿。
“后疫情時代”增長的經濟壓力、疏遠的社群關系、隔著屏幕和網線的虛擬現實觀感降低了人們對于事物的興趣和對于生活的熱情。在這樣的網絡文化氛圍中,目前未播完的《三悅有了新工作》值得期待。該劇的主角們“一頭擔著死者的人命,一頭擔著活人的飯碗”,用真誠和體諒來化解人際矛盾。《少年派2》不加節制地拋出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家庭倫理、性別認同、生命觀念、職場認知等問題,給出的解決辦法卻草率得就像“過家家”。而《三悅有了新工作》的現實參照系相對合理,平凡、普通、心懷理想的趙三悅在工作中逐漸參悟:“人只有在立遺囑的時候,才能明白,哪些人更重要,哪些事要珍惜。”這類“人間清醒”的發言比熱血的勵志語錄更能貼合觀眾的微妙心緒。相比林妙妙做錯了事后理不直氣也壯的擰巴姿態,趙三悅工作失誤之后誠懇道歉、認真反省,接受自己的軟弱和不完美,堅持“比什么都不做,多做一點點”,這樣的態度更有助于觀眾重拾理想自我。
在時局多變和世紀疫情疊加的世界動蕩變革時代背景下,青年更要甘負眾望,共同砥礪前行。青春劇的主創團隊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從“人間清醒”的積極網絡流行文化中汲取營養,勘破轉型痛點,拒絕“爽劇”的流量紅利誘惑,再現具體、可信的社會生活情境,樹立敢想、敢做、敢當的獨立青年形象,釋放“青春精神”的說服力,催生向心的現實主義新表達,凝聚年輕的進取力量。
作者:吳昱葦,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