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永興坊景區表演傳統社火。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參加社火表演的小朋友對鏡查看妝容。汪艷 攝(新華社發)
春日熱鬧非凡,讓人不由得想起陜西西安吉祥村的老社火。
老社火早先有講究:五年一小耍、十年一大耍。改革開放以來,好事大事多,很多人高興得坐不住,便年年張羅社火。臘月里,人們就開始謀劃,到了年跟前,先是在自家村里熱鬧,敲鑼打鼓,后來就變成了打“過家鼓”,到周圍各村去逗場子。大家常常一拍即合,隨即選定日子,各村管事的到南寺里碰頭,商量什么時候耍、耍多大,就把社火大事定了下來。
管事的人一回村就馬上動員“老社火頭”、請老把式,最重要的是集資。鑼鼓隊提前一晚到出資的人家門前敲上一陣,做個預告。第二天早上,浩浩蕩蕩一大群人再到這些人家門前,先敲鑼鼓拜年,再伸手要錢。有人事先通報捐款的標準是多少,高興了可以多出些。錢落實了,就會有更多人加入,成立相關的“任務小組”:有人打開老倉庫,取出戲服、床子、旗子和旗桿;有人把自家孩子領來,爭當“社火娃”;能做“導演”的人便拿著本子,一個臺子接一個臺子地捋分人、安排事……
村里有手藝的人平常都貓著,有活動時才站出來。劃旱船的人會綁架子、糊船身,組隊搞排練,有時還得編唱詞。耍獅子龍燈是個技術活兒,村里后生們得跟著大師傅上陣。踩高蹺常常會傷了腿腳,卻總有人躍躍欲試,其中不乏大姑娘小媳婦。人數最多的是儀仗隊,每家都要出一個人,扮上相,顯精神。
社火耍的是老把式,扎芯子、搭亭子、打臉子。所謂扎芯子,是把芯子又穩又巧地固定在特定主題的桌上,再用戲服包裹芯子,做出人物和故事畫面。所謂搭亭子,搭的是可移動的一層或多層戲臺。大號的亭子過去全靠人抬,既要好看結實,還要能抬得動,這就需要手藝人挖空心思。亭子上,用青花碗碟粘起來的碟花和吊碗花,是吉祥村人的一絕。他們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建筑手藝用到這上面,不斷出奇出新。亭子在行進中,這些瓷做的“花”,晃晃悠悠,叮叮當當,引人注目。所謂打臉子便是化妝了,負責化妝的老人平時看著五大三粗,他們拿慣了鋤頭的雙手卻能化出嬌艷欲滴的妝。
萬事齊備,只欠東風。社火正式開耍的前一天,大家齊聚社火場,在各村的大本營祭神祭祖,特別要祭風神,祈求有個好天氣。每個村子立一個高桿,頂上掛著本村的大旗,中間有兩三個方斗,五色的紙上,分別寫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吉祥話。兩個方斗代表社火要耍兩天,三個方斗則意味著要大耍三天。
到了正月十五前后,吉祥村便沸騰起來。一大早,其他村子的人趕過來,選好地方,邊等邊聊。十點鐘,隨著幾聲炮響,一長串的隊伍走來了:高頭大馬走在最前邊,一人牽馬一人騎,騎馬的人穿紅掛綠,臉上抹成戲里的丑角樣,還戴著禮帽墨鏡。他們負責踏場子,把擁擠的人群擴開來。緊接著,踩高蹺、劃旱船、耍獅子龍燈的紛紛出場,盡情表演,趕在正戲前先聲奪人,賺夠眼球。
正戲開始了。社火隊伍的前面常常是五六個芯子,中間兩三個中等規模的亭子,最后一個“巨無霸”壓陣。表演內容多是老戲的片段,也被人稱為“啞巴戲”。芯子到了人多處,還會現場“變花”:有時放鴿子,有時放鞭炮,吸引人們的注意,這時旗手們便護著“社火娃”,在高空中換了衣服和扮相,直叫眾人稱奇。芯子、亭子過去都靠人抬,后來全部改用拖拉機和汽車拉。大亭子像國慶觀禮的彩車,一路浩浩蕩蕩過來,甚是威風。
看社火的人,有單純來看熱鬧的,有順便做生意的,有見面談事的,也有戀人一起壓馬路的,有看有吃,有玩有樂。社火群里不時有鞭炮聲響起,旁邊搭拐子的人,會把一條紅綢巾舉起來,掛在某個“社火娃”的肩上,以示吉祥。這些娃們早早化好妝,被綁著站到空中一兩個小時,給他們披紅的多是親戚。
最大的亭子過來時,全場人都興奮起來。有一次演的是“花亭相會”,一層的大堂里高坐一人,側立兩人,平臺上有四五個執事;二層的閣樓里三四個人似乎正在討論著什么,有舉手道白的,有左右征求意見的,還有點頭示意的;三層的亭子間,一對男女站在窗前,男的手搖折扇,女的打著荷花燈,兩個人淺笑盈盈,頻頻向觀眾示意,贏得一路掌聲。
大亭子的重頭戲一過,一個村子的表演就告一段落。人群三三兩兩散去,評論著剛才的社火,買些小攤上的零嘴兒,等著下一個村子表演。為了留住觀眾,各村都把更精彩的節目放在后面,有時還會放話出來:“明天的社火更生猛!”
老社火被新一代當寶貝傳承了下來,還加入了新技術和組織方式,現在的社火比過去更加精彩和壯觀。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