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凸顯了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與前途命運的大國責任意識。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也更加重要。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中國人很早就有了“聲一無聽”“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哲學觀念,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天文、歷法等文化成果與茶葉、絲綢、陶瓷等中國文化名片在絲綢之路交匯,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并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建筑、語言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源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不斷探索中,找到了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的出路,并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不斷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交流互鑒中生生不息,也為世界提供了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典范。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也蘊含著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中華文化倡導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相處之道,講究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合作理念,秉持天下為公、博施濟眾的濟世情懷,傳承民為邦本、重義輕利的治理傳統,涵養仁者愛人、民胞物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境界,這些豐富的思想理念,展現出中華文明的獨特神韻,滋養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也蘊含著世界文明所共有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前所未有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這些蘊含共同價值的思想智慧跨越時空、跨越國界,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支撐,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注入重要力量。
中華文明在守正創新中不斷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與近代以來西方以資本取利、環境污染、社會分化為代價的現代化模式不同,中國基于自身深厚的歷史傳統和豐富的文化滋養,對現代化進行了獨立自主的長期探索,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成功走出了一條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從流傳千年的“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和“民為邦本”的治理理念出發,將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通過持續努力,使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同時,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傳統理念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參與締結并積極履行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的一系列國際公約,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采取了一系列務實有效的舉措,與各國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所在。
中華文明在當代的蓬勃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實踐,不僅書寫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也進一步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內涵,彰顯了人類社會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多樣性,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徑,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建設貢獻了新的智慧。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德國總理舒爾茨時指出,“中國始終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劍橋大學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明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正在受到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逆全球化等多種挑戰,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遠見卓識來克服政治利益的短視。中國外文局長期致力于中華文化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近年來在國內外積極開展了國際論壇、研討會、文化賽事、展覽展示等,還發起設立了“蘭花獎”以鼓勵表彰那些在中外文明交流對話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國際人士和機構。我們愿與國內外各界機構和有識之士深化合作,共同為促進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