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了解一個地方的往昔歲月,盡快熟悉那里的風土人情?懂行的人會告訴你,應該查一查那里的地方志。中國擁有長達千年的地方志修志傳統,積累下舉世贊嘆的文獻寶藏。而今,這項傳承文明的工作還在進行,仍在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不過,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在一些地方,地方志工作也面臨著亟待重視的困境。
獨有傳統,正需發揚
“地方志是中華文化的獨特傳統,放眼全球文化史也堪稱獨樹一幟。”湖南省地方志編纂院黨組書記、院長陳遠平表示,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僅中國擁有悠久且連續的方志文化。一部部方志,使中華文明多彩多元的地方特色得以形諸文字,在歷史長河中流傳至今。
近年來,我國各地的地方志編修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據半月談記者了解,河北省方志系統積極開展舊志普查,對本省地方志的搜集、整理、出版投入不少力量,搶救、保護了一批重要的地方文獻。截至目前,共整理出版舊志300多種,《畿輔通志》《雄安新區舊志集成》《保定舊志集成》影印工程陸續告竣。
地方志工作人員正在校對資料
編寫鎮村志,則是湖南省地方志工作的特色。截至目前,該省已刊行《湖南鄉鎮簡志》10卷、中國名鎮名村志10部、編有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志等約120多種。
此外,云南省地方志辦積極響應“數字云南”建設戰略部署,高標準謀劃方志信息化建設,云南方志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成功納入“數字云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人財物責,短板難補
不過,隨著記者對各省地方志工作調研的深入,一些令工作人員長期頭疼不已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主要表現在人、財、物、責四個方面。
地方志機構歷來被大家公認為“清苦、辛苦、艱苦”的“三苦”單位,長期以來,許多地方地方志工作只能用“小馬拉大車”形容,機構規格、人員數量與所承擔任務量極不相稱。也正因此,各地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人才隊伍建設和經費保障問題。
——留不住專業方志人才。究其原因,一是地方志業務工作清貧;二是受制于參公單位的性質,地方志人才缺乏評優、評先或者是評職稱的待遇保障渠道。北方某省一位長期在市級地方志辦公室工作的干部說,現在辦公室十四五個人,每年也招新人,但單位職級低,留不住人,邊招邊往外走。
這樣的情況不止見于一省,制約了地方志工作長效機制的建立。中部地區一些地方志編纂室工作人員反映,志書編修體例專業性比較強,需要較高的文字修養、扎實的史學功底和對地方情況的熟悉,現在已經出現了人才斷層、后繼乏人的現象,修志只能靠一些60至70歲的老同志。
——不同程度面臨經費不足的難題。當前,不止一個省份遇到了地方志經費保障的難題,“一年一鑒、公開出版”難以維持。受訪人員表示,許多地方志工作機構僅有少量工作經費,有的甚至參加省外培訓的往返機票都無法支出,志書出版經費也無法納入財政預算。
——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業內人士反映,《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關于“一納入、八到位”的要求未能很好落實。隨著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完成,地方志工作機構有的為參公管理事業單位,有的為事業單位,州市、縣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大多與黨史研究室合并,也有的同檔案部門合并,甚至有成為黨委或政府部門之下科室者。在西南某省級承編單位中,無一家設有修志編鑒的內部機構,即使有編委會、編輯部,也不過臨時組建。
——源頭稿件質量不高。多位基層地方志工作人員反映,修志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資料。現在各單位重視的工作檔案只涉及人事、黨建、財務等方面內容,志書所需要的多樣素材往往闕如。同時,《地方志工作條例》中對各單位的供稿責任約束不夠,使得有關單位提供相關志書資料不主動,甚至對提供的材料真實性不負責任,影響了志書質量。
——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工作總體滯后。受專業人員、建設資金、場地等客觀因素影響,部分省份地方志數字化建設工作進展較慢,尤其在志書、年鑒檢索利用上沒有實現便民化、數字化,嚴重制約了地方志成果的普及和地方志文化的傳播。
事業振興,系統籌謀
編修方志,事在當代,功在千秋。著手這樣一件既需要調查研究,又需要傳承保護,更需要做好普及的系統工程,應當如何融通梗阻,扭轉現時的不利局面?
云南省地方志立法工作調研報告指出,當前執行的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規定》均未對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方志館建設、舊志整理、方志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規范,導致地方志事業發展缺乏有效的法治保障,工作難以開展,地方志事業轉型升級步履維艱。急需通過地方立法,形成全社會共同遵守的法律,推動地方志事業發展。進一步健全地方志工作機構主導、社會各界有序參與修志編鑒的途徑和方式,確保地方志資料、地情資料的有效征集。
部分受訪對象認為,當前編纂力量與擔負的工作任務不相適應的現象普遍存在,應健全志書編纂內設機構設置,建立健全激勵措施,對業績突出的相關單位和人員在考核激勵等方面優先考慮。
中部某市地方志編纂室相關負責人建議,要爭取將縣市區史志機構志鑒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對《扶貧志》等專項任務,建議中央、省設立專項支持經費,或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彌補基層經費不足。
半月談記者:杜一方 張格 字強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