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后

發布時間: 2020-05-20 10:03:2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曾文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作者:楊曾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茶道茶藝學者王瓊女士新作《茶修》已由廣西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謹表示祝賀。筆者學歷史出身,長年從事佛教歷史研究,對茶學、茶藝、茶道、茶文化可謂外行,過去尚未深入考察了解。讀過《茶修》一書概要介紹和主要章節之后,頗受啟發。聯系以往在閱讀佛教經史資料中看到的關于茶、茶道與佛教特別是與禪宗關系的記述,并參考對茶葉、飲茶的文史圖書有關茶學、茶道的記載,決定結合自己的體會,隨筆寫出關于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的一些想法,算是《茶修》一書的讀后感吧。

王瓊女士多年來致志茶藝、茶道、茶文化的學習、研究、教學和傳播實踐,1996在沈陽首創高級茶藝館和靜園茶樓,普及茶藝茶道并著手培養茶藝人才,受到社會廣泛好評。2010年將企業遷至北京朝陽區百子灣路,去年底遷到宋莊。在擴大經營范圍的同時,適應茶藝茶道愛好者的需要開設了以普及茶文化和培養茶藝專門人才的“和靜茶修學堂”,并且在繼承中國傳統茶藝、茶道和茶文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切身實踐體驗和感悟,創立了富有時代氣息和新意的以“茶修”命名的茶道思想和教學理念體系,先后撰寫發表了《白云流霞》《中國茶藝經典》(光盤)和茶修工具書《泡好一壺中國茶》。去年出版的新著《茶修》比較集中地介紹她的茶道思想和教學理念。

關于茶的最早發現和飲用,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歸納以往相關著述,大體可以得出以下見解。

眾所周知,在秦代以前,經歷了遠古傳說時代和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的初步形成和以儒、道、法等學派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奠基時期,在經濟上從原始社會以狩獵、采集謀生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展為逐漸使用金屬工具的以養植業為主的農耕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先民從眾多林木中發現了茶的醫藥和飲用功能,然而尚未著力開發。唐代陸羽《茶經》斷定“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并引久已失傳的《神農食經》所說“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雖應歸之為一種傳說,然而斷定茶發現于先秦還是正確的。從現存資料來看,進入漢代以后在盛長茶樹的西南地區特別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一帶,己風行飲茶,并且制茶賣茶也初具規模,然后通過進貢傳至京城長安和北方地區,不過飲茶者僅限于上層少數人。直至進入魏晉以后,飲茶之風才遍及大江南北,而進入唐代,飲茶已經廣為盛行了。 

在8、9世紀中唐以后,佛教禪宗迅速興起,對飲茶風習和茶道的推廣影響很大。禪宗北宗神秀(?-706)的弟子降魔藏禪師在泰山靈巖寺傳法,開始將飲茶納入寺院日常生活和禪修。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 

南人好飲之,北方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 

可知飲茶風習原盛行于南方,而經降魔藏禪師在泰山靈巖寺的倡導而推廣到北方廣大地區,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普遍喜愛,以至在京都城鎮興起茶店茶鋪售賣煎茶,產自江淮一帶的茶葉源源不斷地運至北方。

從宋代道原編撰的《景德傳燈錄》對唐五代禪寺禪僧的禪修和日常生活的記述來看,在禪宗叢林十分盛行煎茶、飲茶,所用的茶具有碗、盞、甌、瓶;煎茶用具的有爐、茶銚;寺院在普請(集體勞動)時干的活有鋤茶園、摘茶;在寺僧日常會話或禪語中有“逢茶即茶,遇飯即飯”,“飯后三巡茶”,“釅茶三五碗。意在镢頭邊”,“喫茶去”等。禪師為啟發參禪者自修、自悟,不僅趙州從諗和尚,其他很多禪師也常用“喫茶去”這句話來打斷參禪者的提問,引導他們自己參扣思考。順便提及,日本茶的種植和普遍飲用,正是在宋元時期由日本的求法僧從江浙禪寺傳入的。后來興起茶道,至今盛行不衰。

正是在唐代社會盛行飲茶之風,制茶規模日益擴大的背景下,陸羽(733-804)基于廣泛深入調查并潛心研究才撰寫出劃時代的茶學、茶道名著《茶經》。他在此后游訪各地過程中又一再補充修改,受到普遍歡迎,被尊之為茶圣、茶仙。后經世人的贊許和推廣倡導,“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佽者”。(《封氏聞見記?飲茶》)

那么,何為茶學?何為茶藝、茶道?何為茶文化?

應當說,四者含義既有聯系,又有差別。考察、論述茶的歷史、茶的裁植管理技術、揭示茶葉的功能、采制和飲用茶的方法等等,皆可歸于茶學范疇。至于茶藝、茶道關系更為密切。《茶經》將飲茶技藝歸納為九個難點,稱之為“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大體是圍繞著采制茶、鑒別選用茶、煎飲茶的器具、烤茶餅用的木料、煎茶用水、烤炙茶餅的環境和火候、將烤好的茶餅碾成碎末,對煎茶、飲茶也有講究。應當說這只是茶藝的最基本要求,適應不同的季節和環境,情況會有變化。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茶藝也在發展。至于茶道,應當說主要基于茶藝而形成的,即運用傳統文化思想和民族審美情趣、習慣,對上述茶藝各個環節和茶藝整體在道理上進行闡釋,宣述飲茶、品茶的功效與意義,行茶、敬茶的次第禮儀,是將展示茶藝和飲茶流程與道理的闡釋說明有機地結合起來。至于茶文化,涵蓋的面更廣,上述茶學、茶藝和茶道皆屬于茶文化,此外以茶、飲茶等為內容為題材的詩、文、藝術、舞蹈、造像等等也可歸之于茶文化的范疇,或是受茶文化影響的文化形態。

自唐宋至明清,飲茶成為中國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習俗,茶藝、茶道也在隨順時代不斷發展。斗轉星移,朝代更替,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日益繁榮富強。

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后,在社會生活領域和文化界一個重要現象就是茶藝、茶道、茶文化的迅速而廣泛地興起,伴隨茶館茶社等店鋪在京城和各地城鎮的恢復和創建,學術界關心和研究茶道、茶文化的學者或愛好者日益增多,以茶館茶樓茶社為實踐平臺,致力于普及茶藝、茶道、茶文化的“茶藝師”、“茶人”群體成為豐富和活躍群眾業余文化活動的一支重要力量。令人矚目的是,在學者和擁有高超技藝的茶藝師當中,有的還嘗試創立了新的茶道思想,向飲茶民眾和茶藝愛好者闡述并培養茶藝新人。

茶道既然稱“道”,自然與天道、人道、政道、仁道、孝道等存在相契、相通和可以彼此融攝的地方。作為形而上的道,雖超出有形體的事事物物之上,然而卻是以世界萬事萬事為基礎為本源的。道,源自于道路,具有規律、規則、本體和道理的意思。茶道是在茶學、茶藝、飲茶風習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而形成的。既吸收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學、仁義禮智信的倫理思想和適應道德理念制定的禮儀規范、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和習慣;又吸收道家的自然無為、謙下貴柔和長生久視的養生之道;還吸收了隋唐以后盛行的佛教義理,特別是禪宗的心性思想,倡導休歇身心、安心、修心和明心見性等,并且吸收中國醫藥學的理論,將茶作為一味“氣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悅志有力” 的藥材,把飲茶與治病健身怡情結合起來。

前面提到的茶道茶文化學者和以茶館茶社為平臺提出自己茶道思想的茶藝師,在對茶道的詮釋中十分重視“茶德”或“茶修精神”的定義。據“百度百科”等網頁報道,有的人主張以廉、善、和、敬為茶德;有的以和、儉、靜、潔或淸、凈、和、美為茶德;也有的以理、敬、清、融為茶德;還有以正、靜、清、圓或美、健、性、倫為茶德的。雖運用德目不同,詮釋有異,然而若將這些德目加以綜合考察,可以說皆是結合自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對包括儒釋道三教在內的傳統哲學思想和仁義道德理念、禮儀規范等所作的應機發揮,特別對源自天地陰陰和合的和諧、正心修身的中庸之道、道法自然的無為清靜、明心見性的修心、體現于天地萬物中的無言之美,作為重點向飲茶民眾和茶藝愛好者宣示,引導他們在品茶、欣賞茶藝之美的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徳禮儀的理解,以促進正心修身,提高自己的人品和精神境界。

王瓊女士這本《茶修》旨在向社會民眾和茶藝愛好者介紹自己創立的茶修茶道思想和教學理念體系。她首先對茶修茶道思想從總體上作概要論述,然后對茶修宗旨、茶修理念、茶修哲學、茶修美學等作系統闡釋。全書結構嚴謹,層次表達清晰。

請看她對茶修的定義及茶修體系作了如下說明:

茶修,借茶修為,以茶養德。是秉承“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在泡好一壺茶的基礎之上,于日日行茶,時時修持的過程里,達到內外兼修,同養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

修,是修正和修養,重在踐行。

茶修,于有形的物質層面是方法和系統,是以茶為核心的禮儀方寸,是行茶儀軌及茶師十律等具體修習的脈絡,是諸多實修的方法經過長期踐行,形成美好的過程和達到美好的結果。

茶修,于無形的精神層面是境界和智慧,是以茶為載體接引的圣賢思想、文化脈絡和時代需要,是給人以認知的導向,踐修的路徑和智慧的啟迪。

茶修,是在習茶的過程中,把自己修成一個具備美好品德的人,一個具有幸福能力的人。為此,在經過五年多的實踐,成就了舉不勝舉的鮮活案例,總結出一套茶修思想體系:

茶修精神:和、靜、通、圓

茶修宗旨:借茶修為,以茶養德

茶修理念:日日行茶,時時修持

茶修美學:生活藝術,生命質感

茶修哲學:能量在心,技藝在手

好了,由此即可對全書,對她以茶修命名的茶道思想體系得到基本了解。她將自己茶修的茶道精神歸納為和、靜、通、圓,讀者即使不看解釋也可大體了解個大概。值得注意的是,她講的“和”字,不僅具有和諧、和睦、和平等含義,而且特別強調源自于宇宙之“太和”,認為通過日常行茶、茶修可以修身靜心、心平氣和,達到與太和相契合的精神境界。太和,或作大和,一詞來自《周易?乾卦》,宋代朱熹解釋為“陰陽會合沖和之氣”,意為陰陽二氣對沖而和合的狀態,與“和諧”原義大體相近。她將茶修宗旨定為:借茶修為,以茶養德,將行茶、茶藝、茶修與作人根本的修身正行,道德修養結合在一起,既繼承了民族重正心修身和道德情操修養的傳統,也適當代倡導的道德文明建設,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風尙。至于其他,相信讀者仔細翻閱此書不難了解,無須筆者在這里贅述。

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如何創造性地繼承傳統文化,適應時代和民眾需要對傳統文化作創新性地發展,應當說是個涉及領域既廣又十分艱巨的任務。在茶學界和茶藝、茶道界涌現對傳統文化組成部分的茶道嘗試作新的詮釋,提出自己的見解,應當說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好事。相信王瓊新書《茶修》的出版,能為讀者和茶藝、茶道愛好者提供新的參考、新的啟示。

(2020年5月19日于北京華威西里自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