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說 | 與張焯院長一起走進云岡石窟18窟
編者按:2020年,中國網文化頻道推出“學者說”精品欄目。在這里,每一位博物院的院長、博物館的館長都是主人公。他們將以最真摯的語氣,最精練的話語,帶領我們走進一座博物院、博物館,介紹他們心中最為特別的文物、藏品。就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穿越古今王朝,探尋中華魂魄,了解文物背后的傳奇,領略其無窮的魅力。
我們看到的18窟,居中是一個身披千佛袈裟的大佛,在他的兩側有兩位佛和兩位菩薩。在菩薩的頭頂上,我們馬上會看到十大弟子,排列極其對稱,這是來自西域的做法。在這些十大弟子的形象,菩薩頭頂上十大弟子的形象,我們看到他們有來自中亞的,在左側下方從石壁上冒出一顆人頭來,這個頭像,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是典型的歐羅巴人種。就是說,云岡所表現的是西方藝術進入中國,表現的是中西兩種文化的結合。
——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云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云岡石窟這座氣勢雄渾的千年寶庫,再次凝聚了海內外人們的目光。
云岡石窟的最大魅力是什么,院長張焯曾這樣說:”它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巨大的石窟群,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是中西文化共鑄的歷史豐碑,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遺產。
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
今天,張焯院長為我們介紹的文物是什么?
那是18窟的一尊弟子像,位于窟內東壁上層北側。此像頭部從石壁上探出,面容蒼老,高額深目,眉端卷曲,眼窩深陷,鼻梁高挺,兩頰陷凹,顯然來自異域。他雙目微頜,面帶笑容,仿佛是在悟得佛理后,心靈上掠過超然與愉悅。弟子臉部塊面結構分明,表現手法概括洗煉,應為釋迦佛的大弟子迦葉形象。
18窟 弟子像
西方藝術進入中國,當然不僅僅體現于這一尊弟子像上。西式設計與中式技藝,正是云岡石窟的最大特點。我們不妨將視線擴大,看看整個18窟,是如何闡釋、表現著中西文化的融合。
18窟
18窟,是著名的曇曜五窟中的一窟,窗大門小,既便于采光,亦便于觀佛。穹隆窟頂,北壁主尊佛像身批千佛袈裟,為中國石窟寺早期佛像雕刻之先例,兩側分別配置脅侍佛、脅侍菩薩、十大弟子像。全窟設計嚴謹,布局完整,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相互對稱、呼應。
大佛兩側,眾菩薩、弟子排列極其對稱,此法來自西域。
主像高15.5米,形體高大,占據窟內面積的絕大部分。高肉髻,面頰豐圓,眉細眼長,鼻梁高挺,渾厚質樸,具有拓跋鮮卑的形象特征。袒右肩袈裟,淺直平階梯式衣紋,輕薄貼體,反應了印度恒河流域芨多雕刻藝術的風格。衣紋上有序排列千佛,有的坐于長莖蓮上,佛像右臂下垂,手部崩毀,左手挽衣襟置于胸前,手部雕刻柔中帶剛,飽滿而富有彈力。
主尊佛像一手撫胸一手垂地
18窟東壁北側 脅侍菩薩像
東壁北側的這尊脅侍菩薩,頭戴三面寶冠,寶冠上圓盤狀的裝飾物由山岳型聯珠紋冠架托住,圓盤間隔以忍冬葉,正面圓盤內有一禪定坐佛,盤頂裝飾仰月形,固定寶冠的繒帶一側結節,頗具裝飾效果。頭后可見垂肩的辮發和披巾。耳飾蓮華吐穗,雕刻精美絕倫。不過可惜的是,身體部分風化比較嚴重。
18窟東壁北側 脅侍菩薩像頭部
18窟 眾弟子像
18窟 弟子像
窟內的眾弟子像雕刻,有的手提水瓶,有的手拈蓮花微笑,人物性格鮮明,神態十分生動。
云岡18窟的中西文化融合之體驗,今日便到此結束。下一站,張焯院長將帶我們去看什么,諸位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