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高清无码毛片免费播放,无码三级片在线观看免费,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正是山花爛漫時——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巡禮

發布時間:2022-09-13 16:26:19 | 來源:中國藝術報 | 作者:邱運華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作品創作和評審的時代背景和思想環境

本屆山花獎評選的起止時間是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實際上,在2021年10月之前就截止推選作品參評。本屆山花獎研究成果評審,不同類別采取不同的方式。學術研究成果和文學創作成果兩類,采取會議評審方式;工藝美術類采取博覽會、主題展覽集中展覽(例如西部工藝創作展的方式)和各省區市推薦相結合評出進入終評作品,最后以展示和會議評審的方式評出獲獎作品;藝術表演類也采取集中展演、會議評審的方式。

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初評評審會現場


在參加評選的作品里,既有多年積累的成果,也有在近兩年創作出來的作品。首先,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主導了這些成果創作的思想主題,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傳承發展的自覺性,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這一屆山花獎參展作品的中心主題。可以說,入圍本屆山花獎的所有成果,都洋溢著文化自豪感和時代使命感。其次,本屆優秀成果的推出,與黨中央實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傳承工程”明確把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列入“十三五”“十四五”時期重大工程,批準編撰中國民間工藝集成作為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對振興傳統手工藝、中華老字號、傳統村落、民族音樂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給予了高度重視。這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這一思想充分體現在這一屆的山花獎參評作品之中。

入圍山花獎優秀作品終評的作品概觀

這一屆山花獎分為初評和終評,按照民間文藝學術著作、民間工藝美術、民間藝術表演、民間文學創作等4個門類進行,最終評出20個優秀作品,其中,民間文藝學術著作4項、民間工藝美術8項、民間藝術表演5項、民間文學創作3項。

(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

進入民間文藝研究類終評的成果有39項,來自15個省區市。這些成果顯示出一些共同特點:首先是研究者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江蘇手工藝史》是江蘇省第一部講述本省手工藝故事的著作;《龍泉青瓷在英國的傳播和影響》是作者在英國杜倫大學訪學時的研究項目,梳理了龍泉青瓷傳播到英國的路徑、被收藏和展示的情況以及研究現狀;《木工技藝傳承人口述史研究》則選取土家族地區15位民間木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由采訪人與民間木匠對話問答形式進行,探討木工技藝傳承所涉及的木結構吊腳樓的建筑形制、傳承方式、傳承譜系和審美意識;《中華燈謎史》講述中華燈謎故事,充滿情趣和智慧;《上海城市民俗史》則突破民俗學研究一貫局限在鄉村社會的傳統,把研究視角轉向上海這一大都市,很有時代感;《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論》(1949-2018)《蓬萊神話流變考》(上)《中國20世紀前期傳說研究史:以現代知識分子的政治關懷為動力的學術史》、《北運河民俗志》(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術史》《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土家織錦·劉代娥口述史》等,都以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線索來敘述和立論,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闡述所論主題的價值和意義,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研究立場來處理價值觀和藝術觀問題,值得充分肯定。其中,漆凌云《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論》(1949-2018)、畢旭玲《中國20世紀前期傳說研究史:以現代知識分子的政治關懷為動力的學術史》、劉亞虎《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術史》(神話卷、史詩卷、歌謠敘事詩傳說故事卷)等三部著作,以學術史研究為背景,能力求超越一般民間文學史單純敘事史實的寫作路數,把史論結合起來,充分吸收近年來民間文學各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發出具有時代氣息又獨具個性特點的觀點,殊為可貴。

《兩岸客家傳統建筑裝飾藝術(臺灣卷、贛南卷、粵東北卷、閩西卷)》


其次,鮮明的文化認同,一方面是對中華民族統一的文化的高度認同,一方面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意識、性別文化意識、類別文化意識。兩者相互關聯、彼此照應,構成了科學的辯證關系。《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兩岸客家傳統建筑裝飾藝術(臺灣卷、贛南卷、粵東北卷、閩西卷)》《苗族古歌〈瑟崗奈〉傳承研究》《民間敘事與區域史建構:遼寧民間敘事的文化透視》《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禮儀歌唱傳統研究》《滿通古斯語民族民間口述資源的女性研究》《天歌地唱:廣西當代山歌筆記》《密洛陀古歌與布努瑤歷史文化研究》《從儀式過程到信仰圈:黃河流域伏羲祭祀儀式考察研究》《守護與傳承:陳巴爾虎蒙古民歌研究》等,對區域文化中的民間文藝現象作專題研究,身份意識很強,其中,《兩岸客家傳統建筑裝飾藝術(臺灣卷、贛南卷、粵東北卷、閩西卷)》以客家傳統建筑為中心、把臺灣、贛南、粵東北、閩西等地的客家傳統建筑作了系統和比較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是作者多年來浸淫閩南傳統建筑的結晶,圖示清晰,傳習系統,有作者親歷,也有口述,是不可多得的著作。

第三是專題田野作業。《神話主義:遺產旅游與電子媒介中的神話挪用與重構》《禮與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國》《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18本)《中國唐卡文化檔案(甘南卷)》《山西高平神廟劇場調查研究》《藍雅白韻:中國藍印花布紋樣研究》《中國活寶卷調查》,以及《香學》《中國彩塑藝術》《洮岷花兒》《浙東古戲臺》《舞龍習俗研究》《關中老作坊》《布依戲研究》等專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以“神話主義”為中心,《神話主義:遺產旅游與電子媒介中的神話挪用與重構》對“神話”觀念在當代融媒體語境下的生存與再生產,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也對文化旅游過程中消費農業文明的成果,作了田野調查與分析,很有價值,值得深思。

(二)民間工藝美術成果

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類匯集了全國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缺少天津市、港澳臺)的80件作品,粗粗分類,涉及到編織刺繡(香包、湘繡、夏布繡、苗繡、藏繡、汴繡等)、雕刻(木雕、石雕、玉雕、皮影雕刻、蛋雕、核雕、竹根雕、金屬雕刻、硯雕、漆雕、貝雕、水晶雕刻等)、泥塑、民間繪畫(魚皮畫、琺瑯壁畫、內畫、臉譜、漆畫、唐卡、藍印花壁畫、紙刀繪、絲錦畫等)、剪紙、金屬制作、燈彩、陶瓷、服飾、家具制作等類別。從內容方面說,主題創作的作品仍舊占有很大分量,慶祝建黨100周年、歌頌新時代、表現新農村變化、長征主題、革命英烈、消防、留守兒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歷程等。其中,《消防唐卡》以僧院為背景,表現僧人們的消防意識,頗為新穎別致;《清貧者》(夏布繡)以紀念碑式站立像表現革命烈士方志敏形象,從容淡定,威武不屈,使人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前進》(木雕)用龍眼木雕刻表現紅軍長征主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藍印花壁畫)采用藍印花布老手藝,表現出中共一大在南湖紅船召開的深沉意境;《深山里的留守兒童》(刺繡)采用真絲布料、蠶絲線刺繡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催人淚下;《昨天今天明天》(陶瓷)表達了對環保的關切,引發深沉思考;《十師184團史畫》(木刻版畫)和《軍墾紅色記憶歷程長卷》(烙畫)則表現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艱苦奮斗的革命歷程,戍邊者艱難光榮的生命歷程,保衛祖國萬里疆土不受任何外部勢力的侵犯和內部分裂勢力的騷亂的堅強意志,這些作品用形式的“舊”表現了內容的“新”,具有強烈沖擊力。

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初評評選現場


工藝美術類最主要創作題材仍然屬于弘揚傳統文化。雕漆《剔紅祥龍圈椅》(一組3件)以“祥云”“龍”和“萬不斷”圖案,寓意中華民族萬福不斷,體現漆器制作的皇家風范;《識文描金三件套》 (家具)接受清代古法識文描金的影響,用金色描繪的裝飾方法與其他髹飾技法相結合,把座椅的穩和花團錦簇之意融合表現;《貔貅》(貝雕)利用貝殼物理軟化新技術,采用澳大利亞鮑魚殼和渤海鮑魚殼為主要材料,展現其天然紋理和七彩光彩,添加青金石和綠松石、孔雀石、紅寶石、珍珠和黃金等,展示大連貝雕的特殊審美趣味;《盛世新象》(魚皮畫)以赫哲族祖先神話傳說和原始圖騰為藍本,用魚皮為材料,創作伊馬哈(魚)、闊力(鷹)、庫馬克(鹿)、塔斯合(虎)四幅主題圖騰形象,氣勢凜然,技法淳樸,有深厚的民族文化韻味;年輪組壺(一組六件)》以樹癭肌理為構思起點,以無限反復的線的軌跡,構建出總體平衡而有韻律的美;《知竹:文房陳設系列》(石雕,一組九件)采用綠端石材質俏色設計、精心雕刻,用筆海、硯、筆洗、印章、筆架、水丞、石壺、臂擱、如意等文房物件,構成了一個樸素古拙的意境;《人生戲臺》(木雕)是一個大制作,建造形制與斗拱結構皆融寧海諸地戲臺之長,以香樟木等五種原料,木構件與浮雕、圓雕、透雕等工藝結合,展現寧海古戲臺藻井(雞籠頂)工藝的絕技;《樂清首飾龍》(燈彩)以毛竹、木料、紙、油漆、麻繩、細紋刻紙和木質齒輪等材料,制作成高3.5米、寬2.2米、四層樓的首飾龍,反映70多個形態各異、行業不同的古今人物,有三十六行、生活習俗、古代戲曲和傳說神仙人物等,動輒全身驅動,生龍活虎;《黃賓虹紀念硯》(硯雕)追求歙硯材、藝、技相融合,以崇山峻嶺為背景,浮雕黃賓虹先生倚石而立半身像,營造一種大師與千巖萬壑融為一體、高山仰止的意境,配以金絲楠木硯盒,上有當下大家的題銘,文氣盎然;《同心協力》(石雕)以漢白玉材料表現惠安女勞動場面,巨石作為用力目標,撬石木棍和惠安女子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畫面簡潔明快,主題突出,配以漢白玉的潔白,很好體現出勞動者神圣和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暮歸映晚霞》(石雕)描繪的是黃昏牧歸圖景,晚霞映紅浸透了山頂古樸的村落、靜謐的山林,與壽山石巨大的褐色石體基礎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突出了壽山石創作的優良藝術傳統;《盛世敦煌》(木雕)由《思維觀音》《伎樂圖》《反彈琵琶》三個作品組成,源自敦煌三大石窟的繪畫和雕塑形象,用香樟木雕刻而成,體現出藝術家一貫的風格特點;《早市地攤》(剪紙)用最傳統的脫稿剪紙手法在十米長卷中剪出了80多個攤位、180多個各式人物,將早市的興旺表現得活靈活現;《擬石濤筆意》(石雕)以臨朐老崖崮紅絲石為材料,呈紅黃色調,硯平面紅底黃絲,背景以山石、蒼木、溝壑,猶如北方的山脊,護衛著平原,藝術構圖方圓結合,陰陽結合,仿佛石濤山水畫意;《璃花似錦(一組三件)》(琉璃)是雞油黃琉璃作品,既雍容又雅致;《黃河情》(剪紙)是一幅剪紙長卷,材料是藍色宣紙、長卷,用陰陽結合技法剪制描繪出黃河奔騰不息的圖景,講述著兩岸千年變遷景象;《鐘馗嫁女》(竹根雕)是群雕作品,有68個大小人物,構成一個樂隊,抬嫁妝、挑、拿、放炮、舉燈、迎旗、打傘、推車、拉車、捉鬼等,共6米、寬60厘米、最高點60厘米,作者利用竹根內外徑豐富變形的特點,依形就勢,大膽夸張,構成了氣勢恢宏的靈魂陣勢;《群雞圖》(刺繡)表現出群雞的勇武雄姿和和睦相處的祥和景象,作品構圖飽滿,布局疏密有致,動靜相間,是近年來湘繡創作的精品之一;《萬里茶道》(剪紙)是梅山剪紙的新作,作品用傳統梅山剪紙銼花技法創作,把萬里茶道湖南段用八個地址表現出來;《潮韻載千秋》(剪紙)以潮州民間傳統建筑的門樓為載體,由38件剪紙作品組成,展現了潮州傳統建筑的風采,表現了當地民俗風情,這次參展的不是全貌,而是其中的六幅作品,匯聚了潮州民間石雕、潮劇、碑刻、木雕、嵌瓷、泥塑等藝術,有管窺全豹之效;《百鳥朝鳳圖》(木雕)材料是細葉香樟木,作品采用潮州木雕多層次鏤通雕的典型手法,居中以鳳凰為主形象,向四方擴散,250多只鳥朝向主鳳凰,形成百鳥朝鳳圖景;《阿姆札特》(漆畫)色彩鮮艷,作品以母親少女、中年和老年三個階段為主題,以彝族傳統技法、采用大漆為主色調,細致刻畫了母親滄桑的細部,具有巨大沖擊效果;《錦繡前程(一組五件)》(泥興陶)借用廣西繡球為造型元素,壺體則以五蛙圖騰為內容,體現出八桂文化特點;《苗族古歌》(銀飾)以圖騰設計講述苗族歷史故事,在有限的空間表現出民族文化豐富內涵;《社火》(皮影)采用陜西東路皮影傳統的二十四道工序制作,刻工精細,線條剛直,色彩精美;《中國系列:博古青銅器、博古青花瓷(一組十件)》(內畫鼻煙壺)以中西合璧的寫實技法、獨特光影,將青銅器古樸蒼勁的造型、紋飾質感和表面肌理表現得淋漓盡致;《詩畫輞川(一組3件)》(玉雕)采用藍田玉為材料,通過大寫意的手法,雕刻出輞川山居圖美景;《嶺國三十員大將》(藏繡)整幅作品長20米、高2.4米,氣勢恢宏,是近年來藏繡里少有的巨制。

《同心協力》(石雕)


2021年7月,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舞龍》評選現場


縱觀這次山花獎終評作品,結合近幾年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趨勢看,有幾個特點:一是整體上思想藝術水準比較高,對時代主題和文化價值觀把握和表現都很準確,無論是表現時代主題的創作,慶祝建黨100周年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講述紅色革命故事,歌頌新時代新氣象,表達對環境、生態、民族等主題的文化關切,均有不錯的表達,顯示出當前民間工藝美術家的基本思想和藝術技巧。二是在藝術技法方面,傳承與創新并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在幾個大的領域,例如剪紙、雕刻、民間繪畫、刺繡等領域,創作出近年來非常優秀的作品,有的甚至可以稱為經典之作。三是大型創作逐漸增多,這些年,木雕領域里先后出現了施冬妹、任建華、王楊春等集體創作的紅木雕刻《姑蘇繁華圖》、鄭春輝創作的《清明上河圖》,葛招龍創作的藻井《人生戲臺》,張碩的硯雕《萬佛朝宗》,拉毛葉忠創作的藏繡《嶺國三十員大將》、楊新平的烙畫《軍墾紅色記憶歷程長卷》等,都是巨型制作,藝術家追求的藝術效果趨向極度震撼。還有作品內部數量元素之多,由多個作品構成一部大型作品,例如張鐵山的內畫鼻煙壺《中國系列(一組10件)》、常天平和馮元海的泥塑《河州秧歌系列(一組108件人物)》、劉蘭芳的香包《百鳥朝鳳壁掛系列(一組10件)》、王苓和丁國彬的木刻版畫《十師一八四團史畫》長35米、高5.9米,王自勇的內畫《父親的歷程(一組20件)》、谷中和的剪紙《早市地攤》是十米長卷、徐海清的竹根雕《鐘馗嫁妹(一組68件)》、向亮晶和向術的剪紙《萬里茶道(一組9件)》等等,都屬于大型創作且內部構成數量多,說“在當前民間工藝美術中出現了追求大型巨制的跡象”,應該不為驚人之語。形式服從內容,片面追求大型巨制,是不值得嘉許的傾向;如何處理好大型巨制作品內部各內容元素之間及其與藝術手段之間的關聯,又在巨型構思中保證藝術手法精雕細刻,處理好藝術細節與宏大構思之間的關系,是民間工藝藝術家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安塞腰鼓》


《苗族錦雞舞》


(三)民間藝術表演成果

民間藝術表演類有13部作品入圍終評階段,其中,民間歌曲有5部、民間舞蹈8部。《牧羊馬》是哈薩克民歌,加入了民族樂器和多聲部人聲,經過重新創編,以自彈自唱的形式,表現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將羊馬視為最忠實的朋友,同時也歌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愛情的渴求。河曲《打藍靛》流行于山西河曲,是打藍勞動時所唱。所謂打藍就是用木槌將石灰與藍靚調勻,并擊打甕里的藍液時所唱的歌。音樂、歌曲和勞動的動作相融合。歌曲地域特色濃郁,高昂歡快。《藏族對歌》是由馬頭琴伴奏的歌曲;《黃河船夫曲》是勞動號子,語言質樸粗獷,音調高亢;《水打禾頭花花開》是客家山歌,曲調優美,悠揚綿長;《盛世雄風》(英歌舞)是普寧泥溝英歌,有悠久歷史,表演舞動時,粗獷豪放,氣勢磅礴,猶如萬馬奔騰、猛虎下山,充分表現出人民大眾不畏強豪、敢于抗爭的精神;《最炫中國東北風》以海城高蹺秧歌為基礎,具有悠久的歷史,歌、舞、雜技和小戲相融合,表現出東北人民樂觀向上、豪邁不拘的生活態度;《苗族錦雞舞》流傳于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苗族村寨,表現苗族人民的溫和嫻靜性格,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相處的狀態;《安塞腰鼓》是民間廣場歌舞的經典形式,糅合了秧歌和武術動作,氣勢磅礴,豪邁粗獷,剛勁奔放,表現出陜北人民憨厚樸實、悍勇威武、開朗樂觀的性格。《涼州攻鼓子》以“攻”為主要動態姿勢,表演陣法有兩足對壘、展示三軍、四門對敵、登高望遠、套蓮花、掛陣等,給人以威武雄壯、神秘莫測、粗獷豪放的美感,充分體現了古代武士的英勇剽悍、勇往直前的陽剛之美。《銅梁焰火龍》是銅梁地方在春節、端午、中秋、廟會時舞龍慶祝豐收、辟邪除惡、消災免難、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活動,其中有祭龍、請龍的民俗活動,在吸收了川劇、二龍、火龍、雜耍等元素后,更加豐富多彩。 《奉化布龍》是奉化地區的傳統民俗舞蹈,有敬神、請神、娛神等儀式,舞蹈套路有40多個,由盤、滾、游、翻、跳、戲等基本套路,舞者動作矯健,舞姿變化多端,氣勢雄偉。《頭番紅龍》的“頭番紅”是當地老百姓對中央蘇區歷史的俗稱,作品以傳統姓氏燈、板凳龍、板橋燈為道具,用傳統手法簡單編排,儀式感很強。

(四)民間文學創作成果

《頓造忙(創世經)影印譯注》(潘其旭、韋如柱),《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上、下,潘大聰、黃尚軍、李國太),故事集《優洋講故事》(鄧解華)三部著作,是本次山花獎優秀民間文學創作評審的幸運者。作為進入終評并最終獲得評委青睞的作品,《頓造忙(創世經)影印譯注》具有特殊地位。研究者認為,《頓造忙(創世經)》是壯族文化遺產,但與一般的壯族經詩和民間長詩不大相同,它雖然也有民間創世史詩和民間長詩的成分,但更側重于歷史、宗教、習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內容:土官喪事的經典儀式,包含有許多儀式格式的闡明,強調儀式的場面;闡明“治國安邦”的必要,闡明土司建制中府、州、縣、洞的來龍去脈;追溯該州土官祖先南來的經歷,說明壯族土官大部分是壯族貴族——領主,但也有一些從中原來的戍邊官員,他們長久在壯族中為宦,久而久之與壯族同化,也可能有的屬于假托攀附;反映“郎火”等壯族民間的習俗;吸收了比較多的漢文化。《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上、下)以20世紀80年代搜集的通江縣民間歌謠為底本,在數十年田野調查基礎上,細審方音、考辨本字、追本溯源、復原民俗,對歌謠中的方言和民俗進行詳細校補,輔之以大量珍貴的民俗圖片,以圖注文,以文釋圖,力圖全方面呈現通江民間歌謠豐富的文化內涵,搶救性地保護大巴山地區的瀕危文化遺產。全書近180萬字,1200余幅圖片,圖文并茂,為通江方言、民俗、歷史乃至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優洋講故事》是新創作的故事,是講述者鄧解華近年來發表在各大故事刊物上精選出來的30篇佳作,包括網絡故事、生態故事、暖心故事、清風故事、傳奇故事五個篇章,既有反腐倡廉的清風力作,更有溫暖人心的感人情懷,富有較強的時代感。

山花獎:面向新時代的思考

塵埃落定,掩卷沉思,有幾點感受:一是全國各地民間文藝發展態勢迅猛,優秀作品一時呈現出井噴的勢頭。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民間文藝學科建設正式拉開帷幕,民間文藝學術研究不僅在高等院校、科學研究院展開,而且在基層和田野工作的民間文學家、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家,也紛紛拿出厚重而堅實的研究成果,這是了不起的壯舉!1956年8月24日,毛主席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里說:“中國的音樂、舞蹈、繪畫是有道理的,問題是講不大出來,因為沒有多研究。”“手工藝品的事情,請美術家請不到。對中國民間藝術看不起,這是個興趣問題。應該逐步地引起他們的興趣。可能一時說不通,要長期說服。”今天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學者到基層手工藝者,從事民間文藝的收集、整理、傳承、發展和創新的大作者,人才濟濟,成果迭出,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二是民間文藝傳承與創新辯證關系,在實踐中結出了累累碩果。這些年出版民間文藝作品,無論是學術研究著述,還是創作出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辯證看待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成為共識。一些著名的藝術家,如蘇繡藝術家姚建萍、木雕藝術家鄭春暉、景泰藍藝術家鐘連盛等,都創作出推陳出新的佳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學術界好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接連推出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中國藝術研究院推出“中國好手藝展”、中國美術館和國家博物館間或推出專題展,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持續推出著名藝術家進京專題展覽……這些舉措,為繁榮民間文藝創作提供了很好平臺。一味模仿前人的制作已然成為過去,面向新時代的社會需求,創作新的藝術作品成為時代趨勢。民間文藝界對此形成高度共識。三是社會發展新趨勢和新技術條件造就了民間文藝新形式、新態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對我們提出了調整民間文藝觀念的要求。例如融媒體條件下的民間文學形式,就改變了“講述”環境下民間文學存在形式;青年一代民間工藝家們走進大學,接受現代藝術理念,創作出新的民間工藝作品,木雕、泥人、刺繡、陶瓷、剪紙、香包等領域,民間手藝與現代藝術觀念相結合,成為新的民間工藝態勢;歷史上曾經屬于皇宮造辦處的“燕京八絕”、云錦等手藝,走向民間,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用品……現代社會對傳統手藝提出時代審美趣味的要求,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對民間文藝的傳統認識。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