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火遍大江南北,還漂洋過海,傳到日韓、歐美,相關短視頻播放量已超過88.8億——
“科目三”緣何那么火
作者:彭文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最近,“科目三”火了。它跟駕照考試無關,而是一段舞蹈——腳踝內翻、扭腰、擺胯、搖花手,配合著動感背景音樂,形成一套絲滑的小連招,讓人看了不禁也想跟著舞起來。
“科目三”,據說始于廣西某婚禮現場多人歡歌起舞的場景,后經改編和傳播,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還漂洋過海,傳到了日韓、歐美。如今,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不僅跳起“科目三”,還創造出不同版本,并將跳舞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在網上形成一道文化奇觀。截至12月10日,在相關短視頻平臺上,“科目三舞蹈”短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88.8億。
體現了一種愉悅的審美分享
現代生活中,時尚意味著流行,流行意味著眾人喜愛,乃至奔走相告。在形態上,作為“社會搖”(“社會搖”是一種舞蹈形式,早年在迪吧十分盛行,受到眾多社會青年的追捧,故名為“社會搖”)的一種,“科目三”有迪斯科的基因。其中蘊含著“兩變”:其一,什么樣的網生內容能成為“時尚”是變化的;其二,已成為“時尚”的網生內容也是變化的,且二者常常糾結在一起。
從個人娛樂到群體共舞,“科目三”體現了普通人的興趣愛好與精神狀態,也引發全球年輕人的情感共鳴。同時,隨著“科目三”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創編隊伍,并推出或可愛、或搞笑、或帥氣、或酷炫的多樣態“科目三”。比如,在“科目三”斗舞中,KOD國際街舞精英挑戰賽四屆冠軍肖杰將專業街舞與“科目三”結合,用滑步、扭胯、花手、鎖舞等一系列新花樣展現了“科目三”的新魅力。
當然,流行時尚在文化邏輯上始終存在著“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正如“科目三”所顯示的,其音樂、舞姿、形態等的更替、進階,體現了形式上的“變”,但其流行的背后還蘊含著一種情感上的“不變”。在藝術創作中,“情感”自古以來就備受推崇。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蘇珊·朗格看來,“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把藝術符號化的作用就是為觀眾提供一種孕育感情的方法”。在互聯網時代,情感取向依然是形象思維和審美表征的核心取向,比如《孤勇者》《錯位時空》等都因契合時代情感而火。就“科目三”來說,它契合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表達情感的出口,體現了一種愉悅的審美分享。
蘊含著青年潮流文化的密碼
作為一種流行舞蹈,“科目三”被人們貼上絲滑、魔性的標簽。在音樂特征上,其電音曲風簡單、奔放,具有強烈的律動感;在舞姿形態上,伴隨著鮮明的音樂節奏,搖花手、扭腰、擺胯等動作頗具喜感。
這種喜感蘊含著青年潮流文化的趣味密碼。“科目三”的有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年輕態的風格、參與式文化的基調、快樂的主題。
“年輕態”意味著以年輕人為中心,并受其審美趣味影響而呈現鮮明的年輕化特點。“年輕態”不僅是一種精神狀態,也是一種建構力量。在“科目三”傳播過程中,全世界的年輕人以接力方式來“上分”,才形成目前這樣一種網絡文化奇觀,彰顯了年輕人在潮流文化建構方面的力量。
在藝術傳播和接受中,參與式文化強調消費者的角色變化,即人們由被動的消費者轉換為主動的生產者,甚至同時兼具生產者、消費者身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跳“科目三”,并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舞團、參加比賽,說明很多人不僅把跳“科目三”當作一種娛樂方式,更把它當作一種建構青年潮流文化的手段。
人們跳“科目三”,跟風也好,解壓也罷,主打一個快樂。無論是“聽著音響搖起來,這就是屬于我的舞臺”,還是“只要小伙精神在,到哪都是實力派”,“科目三”舞蹈音樂中的這些口號,都透露著一種樂觀情緒,而這種樂觀正是當下人們所需要的。
“科目三”火熱的背后,蘊含著大眾文化生產的普遍性邏輯,即慣例化、用戶中心化、藝術敘事與社會敘事同構化、新奇化。正是這“四化”不斷把大眾的社會心理和審美需求有效呈現出來,才有了熱點的形成和時尚的生成。
離不開短視頻的加持和賦能
“科目三”的流行,離不開短視頻的加持和賦能,甚至可以說,沒有短視頻,就不會有“科目三”。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26億。短視頻不僅是一種網生內容形態,還是一種傳播方式,它以強大的搭載能力和審美張力成為當下文化藝術發展中的基礎設施。在文藝領域,短視頻已成為網生文藝內容的催化劑、播種機、放大器。“短視頻+”使很多文藝樣式在傳播上搭上了互聯網快車,比如李子柒傳統文化類短視頻風靡一時,《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早安隆回》《孤勇者》《錯位時空》等歌曲借助短視頻火爆全網……如今,“科目三”的流行也彰顯著類似的傳播邏輯,即短視頻讓全民傳播成為可能,在一次次的圍觀和轉發中,任何“冷門”都可能成為“熱點”。不僅如此,短視頻還激發了人們創作的積極性,讓“科目三”衍生出眾多版本,這又反過來刺激了“科目三”的進一步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在短視頻的助力下,“科目三”成功掀起了中國流行元素的海外模仿秀,進行了一波成功的對外文化輸出,形成文化熱點事件,這激發了人們的興趣,從而產生持續的傳播動能。
總之,“科目三”根于民、興于網、源于情。在網絡社會,任何文化現象、文化熱點都會“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科目三”的熱度會慢慢消退,但其引發的關于互聯網時代的審美趣味、青年潮流文化等話題的討論仍會繼續。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3日 13版)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