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文明根脈,守護中華文脈,離不開幾代考古工作者的上下求索。10月23日至25日在西安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學者們分享中國考古學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探尋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程。
“黃河文明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血脈相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星堆是中國乃至世界青銅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生動例證”;
“新石器時代的信仰‘標準化’可看作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史前基礎之一”……
歲月流轉、時代更迭,統一始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考古工作,為千百年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發展的文化基因找出實證。
本屆大會有共計27個專委會,組織專家學者圍繞大會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展開討論、進行交流。
此外,環境考古、新興技術考古、考古年代學等細分領域的專家也從各自研究出發,分享真知灼見,提供更多角度的解讀——“良渚文化早期處于極端事件頻繁發生的氣候不穩定階段”“借助銅器鉛同位素分析論證哈密盆地扮演的文化通道角色”“年代測年在石家河遺址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華文明起源如滿天星斗,散布在中華大地上的眾多文明融合交流、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
大會主題發言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從具體考古工作入手,分享了探源視野下的陶寺遺址近年考古新發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胡興軍談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收獲,他認為這對深化邊疆治理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講述北宋東京城州橋與汴河遺址考古發現,展示唐宋到明清時期開封城市沿革的縮影……
本屆中國考古學大會舉辦地陜西,也不斷挖掘發現更多文明實證——
“寨溝遺址商代大型墓葬與中原殷墟文化聯系緊密,為南流黃河兩岸的青銅器群找到了歸宿。”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種建榮分享了寨溝遺址的發現。
在介紹漢文帝霸陵考古收獲時,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嬴提到,薄太后南陵出土金、銀器上的裝飾圖案帶有游牧民族的文化風格,是先秦兩漢農牧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直接證據。
……
“專家學者的研討體現了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不斷完善,研究內容不斷深入的發展態勢。中國考古學界將繼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考古力量。”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說。
記者:楊湛菲、施雨岑、楊一苗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