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武漢12月5日電 記者王建宏、張銳 通訊員李慧敏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遺址考古工作近期取得了重要收獲。其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建的考古隊,會同航測、年代學、環境考古的專家,經過系統勘探和多地點解剖,新發現熊家嶺、鄭畈等多組史前水利系統。
熊家嶺水利系統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構成要素。熊家嶺水壩坐落于青木垱河東—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筑而成,連接南北兩端山體,以攔蓄水資源。現存壩頂高約2米、寬約13米,壩底寬約27米,南北長約180米。水壩東側為蓄水區,與自然崗地合攏面積約19萬平方米;西側為灌溉區,約8.5萬平方米,植物考古的研究工作顯示該區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區的北部缺口處,入口寬約26米,出口北抵青木垱河中上游,呈南高北低的走勢,展示出“因地制宜”的科學建設理念。
解剖性發掘顯示,熊家嶺水壩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壩的寬度為10.2米,晚期壩的寬度為26.6米,晚期壩在早期壩的基礎上加高加寬擴建而成。出土遺物、測年數據顯示,晚期壩的年代為屈家嶺文化早期晚段,經樹輪校正后年代距今4900年至4800年。早期壩的年代不早于油子嶺文化晚期,不晚于屈家嶺文化早期晚段,經樹輪校正后年代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迄今發現最早且明確的水利設施。
鄭畈水利系統位于遺址群的西南角,目前已確認水壩、蓄水區和溢洪道。鄭畈水壩亦屬土壩,現存壩頂高約2.3米、寬約5.2米,壩底寬約10米,長約580米。水壩以東,南北山體間的低洼區域為蓄水區,面積約54萬平方米。溢洪道入口寬約58米,位于蓄水區的西北部缺口處,出口西抵青木垱河下游。
解剖性發掘表明,鄭畈水壩壩體堆積僅一期,其建造工藝、構筑方式、堆積特征與熊家嶺水壩早期壩高度一致,年代與熊家嶺早期壩相當。
距今5100年左右,屈家嶺遺址所在的漢東地區率先從油子嶺文化變為屈家嶺文化。在屈家嶺遺址,油子嶺文化規劃、營建的水利系統被屈家嶺文化所繼承,并經過改造升級,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促使聚落規模從105萬平方米擴展至284萬平方米。
專家認為,屈家嶺遺址發現最早的水利系統,標志著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從最初被動地防水御水,轉變為主動地控水用水,部分實現了從適應自然到利用自然的跨越。屈家嶺遺址治水模式的探索,為史前單體聚落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細節支撐。屈家嶺遺址的考古工作,展示了長江中游地區大型中心聚落的規劃理念、布局演變和社會結構傳統,反映了長江中游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文明路徑,為考察史前水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進提供了關鍵樣本。
據悉,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和命名地,位于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該遺址是以屈家嶺為核心,包括殷家嶺、鐘家嶺、冢子壩和楊灣等10余處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大型遺址群,是實證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址。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