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12月5日電 題:海南伊斯蘭教徒墓碑見證海上絲路繁盛
——專訪海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賈賓
中新社記者 符宇群
海南省博物館兩方唐伊斯蘭教徒珊瑚石墓碑今年入選國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這兩方珊瑚石墓碑來自海南陵水、三亞沿海一帶的伊斯蘭古墓葬群。海南島為何會出現伊斯蘭古墓葬群?背后蘊含了什么中外文明交流往事?海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賈賓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視頻:【東西問·鎮館之寶】賈賓:海南伊斯蘭教徒墓碑見證海上絲路繁盛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記者:海南省博物館展出的兩方唐伊斯蘭教徒珊瑚石墓碑有何特點?
賈賓:2023年7月14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海南省博物館精選的兩方唐伊斯蘭教徒珊瑚石墓碑入選。這些珊瑚石墓碑最突出的特點是由珊瑚石制成,上面刻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有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圖案,系當時阿拉伯商人來華貿易經商,長眠于海南而留下。從發現的數量之多,可見當年在海南留居的阿拉伯商人不少,由此可以推斷當年海上貿易的繁盛。
圖為海南省博物館展出的伊斯蘭教徒珊瑚石墓碑(右一至右三)。中新社記者 符宇群 攝
中新社記者:海南陵水、三亞沿海一帶的伊斯蘭古墓葬群是何時發現的?目前取得哪些考古成果?
賈賓:1983年12月,廣東省政協和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組成聯合調查組,首先揭開海南島三亞市和陵水縣沿海沙灘上伊斯蘭古墓群的秘密,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此后,海南當地各級文博單位對海南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古墓群(點)進行認真勘察和清理,共確認有6處古墓葬群分布在陵水、三亞兩地的海邊沙灘,即羊欄古墓群、土福灣古墓群、大蛋港古墓群、藤橋古墓群、梅山古墓葬、番人嶺古墓群。目前保存最好的是三亞的藤橋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可見的墓碑有27方。
學術界現已基本研究清楚海南伊斯蘭古墓葬群的特點及其來歷。通過考古發掘和對比研究發現:海南尚存的伊斯蘭古墓葬分布較為集中,一般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墓向為東西向,且墓群集中在沿海較為平緩的沙灘上。海南所有的伊斯蘭古墓葬全部位于海南島的南部或者東南部,中部和北部見不到;在發掘過的墓葬里,其形制均為豎穴土坑,墓穴四壁無壁板,上方也無蓋板,無葬具和隨葬品。死者側身屈肢,頭在西北,面朝西,反映了伊斯蘭教徒在埋葬死者時的一種理念或某種寄托,即朝圣,面向圣城所在的方向。基本上每座墓前、后都豎立一塊珊瑚石墓碑,墓碑用當地珊瑚石制成,單面雕刻,雕刻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內容多為死者姓名、死亡日期或《古蘭經》經文。墓碑上的裝飾圖案有星狀、植物、月亮、神鳥等。碑首呈圭形、雙峰形、山字形等。
賈賓介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亞藤橋墓群。中新社記者 符宇群 攝
中新社記者:伊斯蘭墓葬為何出現在海南島東南部沿海地區?它們與中國東南沿海其他地區發現的伊斯蘭墓葬有何不同?
賈賓:自唐朝以來,大批阿拉伯商人來到遙遠的東方,由于各種原因,這些伊斯蘭教徒先后落籍海南島。這跟唐宋時期,中國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大開發和海上貿易的繁盛分不開。據史料記載,唐代波斯和阿拉伯的商船頻繁往來于廣州、泉州、揚州港口,進行原始的海外貿易。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天氣(如躲避臺風)、海盜劫掠等原因,阿拉伯商人開始了海南島的居住史。
海南伊斯蘭墓葬形制較為獨特,與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發現的伊斯蘭墓葬形制不同。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的伊斯蘭墓葬墓穴四壁砌筑壁板,上罩蓋板,蓋板上放置多層塔式石墓蓋,有的在一端豎立一方墓碑,沒有雙墓碑。在制作墓碑的材料上也各有區別:廣州墓碑用花崗巖和油頁巖,泉州墓碑多用輝綠巖和花崗巖,揚州墓碑多用油頁巖,只有海南伊斯蘭教徒墓碑用珊瑚石,且是雙墓碑。
在位于阿拉伯半島的阿曼南部海岸佐法爾古城遺址,發現過類似海南伊斯蘭教徒形制的墓葬,東非一帶的沿海港口遺址、馬爾代夫也發現用珊瑚石作為墓碑的習俗。從地理位置上看,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馬爾代夫地處印度洋,是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的中間地段。從阿拉伯半島出發,海南島基本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末段,從墓碑標志的形似,隱約地勾勒出一條由阿拉伯半島出發的通航、通商軌跡和人群足跡。由此我們認為,這種雙墓碑的墓葬形制與伊斯蘭教的傳播和海上絲綢之路有著關聯關系。綜合各種證據,以上我們提到的海南發現的六處伊斯蘭古墓葬群的時間年限為唐代至宋代。通過分析這些墓碑上的文飾和圖案,與中國內地的伊斯蘭教流傳地區的墓葬相比,海南伊斯蘭墓葬帶有明顯的早期性。
圖為三亞藤橋墓群的珊瑚石墓碑。中新社記者 符宇群 攝
中新社記者:為何說海南的伊斯蘭教徒墓碑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永久標志?
賈賓:海南島北倚大陸,南向南海,旁鄰南洋島嶼諸國,是中國重要的海島地域,在漢朝至明朝橫跨亞歐非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特別是在唐朝至明朝這段時間,海南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沖。
伊斯蘭教7世紀初在阿拉伯半島創立,隨著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以及四大哈里發時期和倭馬亞王朝時期的擴張,伊斯蘭教傳入了亞非的許多地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有兩條線路:一條是陸路,從阿拉伯半島出發,經波斯、中亞,進入中國新疆,即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路,從波斯灣出發,經印度洋,到達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廣州、泉州、揚州和海南島等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泉州、廣州、揚州、杭州、海南島地區發現了大量的伊斯蘭碑刻,其中包括一些伊斯蘭教徒的墓葬石刻,它們的出土說明了唐、宋、元時期外國伊斯蘭教徒留居中國的事實。當時中國海外貿易的繁榮吸引了眾多外國商人來到中國,包括阿拉伯商人,他們是聯系當時東西方貿易的紐帶和橋梁。
海南伊斯蘭古墓群的發現,表明了海南島已是當時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寄泊、定居及活動場所。它為研究中外經貿活動、文化交流以及海南伊斯蘭教的傳播、海南南方沿海地區回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伊斯蘭古墓葬群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佐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一千多年來,這些散落在海南島的伊斯蘭教徒墓碑歷經了海上貿易的繁盛,見證了中外交流的盛況,成為海南在南海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永久標志。(完)
受訪者簡介:
賈賓。中新社記者 符宇群 攝
賈賓,現任海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南海水下考古、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海南陸地考古、海南歷史文化、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出版學術著作《南海鉤沉--南海水下考古發現與研究》等,發表各類論著三十余篇,主要包括西沙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報告、西沙出水銅錢研究、西沙島礁考古調查、海南伊斯蘭墓葬與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等方面。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